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企業數字化轉型則是發展所需、大勢所趨。
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
沒有數字化或者不掌握數字化是無法生存的,尤其是近三年疫情的影響,讓很多企業家意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此外,企業也意識到想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數字化轉型則是重中之重。提到企業如何做數字化轉型,王喜文介紹道,“這需要用到AI技術,也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來數字經濟的生產力,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關于數字經濟生產要素是什么?王喜文也給出了答案,“未來各行各業大數據將會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要素要變成數據上云,企業從云端來獲取工具,所以云是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工具。而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中的一種生產力,可以為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帶來更多的價值。”
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及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
對于企業而言,想要數字化轉型,則需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做引擎,以往是互聯網、軟件, 新一代信息技術則是人工智能。工業制造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題,在國內種類繁多且體系龐大,人工智能技術也逐漸成為工業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選項。
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化工廠
德國推出工業4.0,被稱為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標志是智能化,智能制造,建設數字化工廠。例如,寶馬的數字化工廠就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轉型實踐,在寶馬的數字化工廠中每個機器人上都有一個5G的移動網絡信號,機器人之間的對話,發送到后臺,后臺利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規劃路徑,達到效率更高、周期更短。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實現的數字化工廠。
基于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監測
除了工業方面,農業也在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用AI技術推動數字化轉型。以京東為例,京東的分公司做了智能養殖工廠,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數字化檢測。京東嘗試收集豬叫的聲音,通過與實際情況對比分析,基于龐大的數據庫,做語音識別,以此來判斷異常豬叫聲所造成的原因,并可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此外,企業要生產產品,產品都得確保質量,這就涉及到質量檢測,以前傳統的做法,產品生產完了,然后檢測,生產完了再去檢測。這樣一來周期很長、檢測成本很高,測試人員也得開工資上社保,所以一是周期長、交貨慢,二是人力成本高。而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智能檢測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產品的質量做實時地監測,除了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還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以卷煙廠為例,中南海香煙一分鐘可以生產一萬五千根。與傳統的模式不同,工廠利用5G、人工智能技術,通過5G的高清攝像機,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做監測,實現了邊生產邊測試,提高了效率,縮短了工期,這就是人工智能在檢測行業的應用。
中國人工智能戰略2030
元宇宙是未來互聯網的終極形態,是數字化轉型的目的地,工業數字化轉型終極是工業元宇宙。很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元宇宙產業發展規劃。國家層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稱之為中國人工智能戰略2030,未來七八年,通過國家的戰略規劃,鼓勵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賦能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也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