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下普遍性的焦慮,誰能夠用好兩大發展要素,誰就能夠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的領跑者。
- 李稻葵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疫情后的經濟挑戰
傳統增長方式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形成了增長的包袱:一是居民的前期消費被房地產投資所擠占;二是以房地產開發商為首的一批前期利潤很高的企業,轉型過程中操之過急,引發危機;三是地方政府在2008年后集中投資生產型和消費型的基礎設施,形成了大量的地方債,從而無力擴大人口規模,推進人的城鎮化。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關注。
隨著疫情影響逐步退卻,全球經濟出現一輪恢復性反彈,但必須看到后疫情時代,2023年之后全球范圍內仍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經濟衰退。一是債務導致的衰退,二是減碳導致衰退,三是產業鏈再布局導致的衰退。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既要積極化解當前壓力,也要前瞻性地應對疫情后的挑戰與危機。具體建議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施新一輪穩消費措施。對于那些房地產行業已經出現疲軟趨勢的三、四線城市,重點是穩定房價,避免因這些城市房價下降引發消費者恐慌,從而引發消費下降。對于房價仍然有較高上升壓力的一、二線城市,應適當增加土地供給,這是盤活地方財政和穩定房價進而穩定居民消費預期的根本之策。
第二,加快新一輪城鎮化。以全國一盤棋,合理應對新一輪人口跨地區流動的浪潮,既要穩定人口流出地區的公共支出和經濟活力,引進一批產業,同時也要對人口流入地給予更多更寬松的政策。
第三,積極應對債務重組。從中長期角度制定地方債計劃,合理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可將大部分地方債直接轉為中央政府的國債,同時應更加明確約束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探討地方政府新稅收模式。
此外,還要積極推動低碳和科技投資。低碳和科技投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可在相關領域制定更為細致的補貼政策,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股權投資方式參與相關領域,盤活固定資產投資,促進中國經濟在低碳和科技領域的轉型升級。
未來經濟的新特征
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將呈現六個新特征:第一,未來五年是一個重要的調整期,經濟增速會下降到5.0%-5.5%。未來五年的經濟走勢可能是U型的,先下降調整到位,到“十五五”規劃,即2025年至2030年,經濟增長速度還可能進一步回升。第二,未來五年是產業深度地、大規模地重組的五年。經濟增速下降會影響市場,很多產業的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在創新、發展、綠色的要求下產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調整,很多企業會退出或被其他企業兼并重組。第三,未來五年科技會深入到各個產業里,改變產業形態。第四,綠色產業進一步發展。第五,能源儲備、能源管理將成為重要行業。第六,未來五年會看到國家間簽訂更多的對外投資貿易開放協定。
未來五年金融也將呈現六個新特點:一是圍繞創新的各種金融生態會更加活躍和健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會進一步涌現。二是債務重組將成為重中之重,未來五年將會持續出現公司破產、債務違約的情況,債務資產管理公司也會涌現出來。三是長期債務增加,綠色低碳、綠色基礎設施需要融資,有些項目的投資周期會長達20-30年,需要更長期的融資方式。四是政府債務更加透明,大量地方債務很可能并入到國債,由財政擔保,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幫助中國經濟輕裝上陣。五是美元處于升值態勢,美國通貨膨脹已經開始上升了,但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并不是很大,雖然進口原材料持續上漲,但整體國內產能還是相對過剩,PPI向CPI傳遞的壓力并不大。六是廣義的數字貨幣將會出現,所有的交易都會留存痕跡,不僅未來現金流是網絡化和數字化的,而且也會形成高效透明的監管新模式。
面對這些新的變化,企業需要關注三件事情:
一是減碳,“十四五”規劃重點提出減碳,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在“十四五”期間也會陸續出臺,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也是產業重塑的過程。
二是謹慎管理資產負債率。從宏觀政策看經濟需要休養生息,從債務水平看會出現重組、有企業需要離場,金融方面要防范債務違約風險,所以企業要重新梳理資金鏈、留出資金余量,避免企業不錯、產品很好、市場很好、成本很低,但由于沒有及時做債務調整,最終流動性出現問題。
三是一定要抓住科技創新的機遇,創新是“十四五”規劃的首要任務。企業往往認為降低成本、改造流程就是創新。創新的第一要義是企業要通過技術創新來找到發展的新思路。尤其在當今的數字經濟時代,企業要積極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從組織管理、人員能力、業務運營和生態圈融入等層次全面轉型,打通軟硬件壁壘,尋找新伙伴,探索新場景,形成新業態,創造新價值。
我們當下的焦慮
中國的經濟發展伴隨著解決問題、解決焦慮的過程。未來一定能夠很大程度解決今天的焦慮,這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基本信念。
不同人群的焦慮不同。第一類是中等收入群體的焦慮。這個群體一是焦慮孩子的教育,擔心孩子在教育開始階段落后于別人。二是焦慮房子,沒買房的人焦慮房價是否會漲,買過房的焦慮房價是否會跌,擁有不止一套房子的人擔心房地產稅落地時間。三是養老焦慮,對于一天天老去的父母,在盡孝心的同時也在焦慮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
第二類是一批企業家的焦慮。雙碳、拉閘限電、能源成本提高、用工成本提高、政府管制增加、氣候變化、稅收會否提高、卡脖子技術能否突破等問題,都是企業家們所焦慮的。伴隨著企業的生命周期,增長點、未來十年的擴張方向、市場未來會否萎縮這些問題更是企業家焦慮中的焦慮。
第三類是政府的焦慮。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今年三季度的經濟增速降到4.9%,盡管和去年同期相比有疫情反復、拉閘限電等短期因素,但誰也無法肯定短期因素里沒有蘊含長期背景性大因素。供應鏈問題、減碳后能源成本問題、新發展理念所帶來的轉型難題等都是政府所焦慮的。
最后一類是我國經濟中未進入中等收入發展水平的10億人口的焦慮。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沒有時間上網,也不一定能用最順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憂慮。這10億人中,一億人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剛剛脫貧。他們當中很多人沒有坐過高鐵、飛機;很多人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空調;很多人在城里打拼,月收入不錯,但是不能和家人團聚;孩子假期可以來城里,但上學的時候又該返回。這些沒有表達出來的焦慮比我們天天講的焦慮更重要。
解決焦慮中蘊藏的發展機遇
我們希望也堅定地認為未來能夠減輕痛點、緩解焦慮。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痛點緩解焦慮的因素有兩個。
第一個,尚未納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億人口是未來發展的動力。如今我們只有4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尚未納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億人口能逐步納入,中國經濟的基礎就會牢固。如果用15年時間,我們可以先幫助10億人口中的4億進入到中等收入人群,那時我們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市場,超過歐洲、歐盟、美國和東南亞國家,這是我們未來增長的動力。
同時,余下的6億人口也遠遠脫離剛剛解決的絕對貧困問題,中國經濟的內需市場就會非常大。不管企業是做日化用品、電子消費品還是文化產品,也都能獲得長足、良性的發展。中國也將成為全世界企業無法忽視的市場。
中國相對收入不高的人群有很強的奮斗精神。他們中將近98%的人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這在世界范圍很少見。有能力、有夢想的他們,將是未來加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主力軍。
第二個是科技。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堪比工業革命的革命,“第四產業”正在產生。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為我們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從第三產業里剝離出的信息服務業,我稱之為“第四產業”。它是人類未來的一種生存方式。未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能否獲得信息、產生信息有很大關聯。
我堅定地認為第四產業正在出現。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是互聯網、通訊都在圍繞第四產業展開。這就是技術在人類社會引起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據粗略計算,中國第四產業附加值可占GDP的10%。
誰能夠針對焦慮用好兩大發展要素,誰就能夠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的領跑者。我認為能成為領跑者的主體有以下幾個:
一是能夠面向10億人口、把這10億人口文章做好的企業,將是未來經濟的領跑者。未來的企業,哪家能夠提供這10億人口喜歡的、性價比非常高的產品和服務,或者能夠解決中等收入人群的焦慮,就能在經濟增長中實現領先地位。
以教育問題為例,未來的一個解決途徑是終身教育。一個孩子只要性格好、精神層面健康,即使年輕時沒有讀重點高中、清華北大,也能通過未來的不斷學習,如自學和各種各樣的再教育、職業教育,在工作上不斷前進。面向全社會的終身教育仍然是大產業。
此外,能夠運用科技抓住低碳、減碳機遇的企業也將創造好的發展機會。光伏、風電在內的新能源有成本優勢,如何儲能并運送到終端,終端用戶也可以將能源儲備起來,這是未來可能探究的發展方向。
二是有能力且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解決當前社會焦慮的重要角色。未來經濟領跑者中一定可以涌現一批非常有能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地方政府。它們適當供應土地;為新進城的10億人口提供合適的住房;采取創新方式解決養老問題;能夠吸引到優質企業落戶等。尤其是城鎮化問題上,它們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10億人口中沒有進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一部分先行者。這部分人會抓住機遇,進入非常好的行業,能夠不斷學習,通過奮斗逐步提高收入,讓家庭在經濟發展中獲得幸福感,讓父母能夠頤養天年,這部分人是最值得我們期待的領跑者。他們的出現,將解決我們當前擔憂的包括中美關系、中國經濟、未來世界環境在內的大部分問題。
未來中國經濟一定會出現一批領跑者,他們是企業、地方政府和目前還沒有進入中高收入人群的一批年輕人,他們將帶領我們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