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式非常重要,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專業的研究思維模式都是最重要的。知識要通過思維模式檢索、裁剪、組合加工成新的知識或者見解。
2004年末,楊振寧在人民大會堂做了“《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他認為《易經》沒有推演方式的思維方法,以及天人合一,什么都大而化之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中國的思維,這是科技沒有誕生在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稍微聚焦、嚴謹和有說服力,楊振寧局限在《易經》這一本書上面。實際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很多書、很多實踐、諸子百家、儒釋道、各種各樣的學說和實踐塑造的。如此宏大、復雜的問題怎么才能稍微嚴謹一點討論呢?楊振寧就是聚焦于一點上。如果不必苛求嚴謹性,更關注普適性,則可以在更開放的空間談論這個問題。
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和古人相比,我們的思考模式有什么改進?不包括知識部分,純粹就思考模式而言,現代人思考問題和古人有什么不同?這些不同反應了思考框架的進化和改善。所以,我們先探討古人的思維方式,然后再看看現代人是如何思考的。
(一)古人的四種思維模式
《孟子》中又這樣一段話:“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這是很典型的孟子式辯論。也是是古人思考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翻看古代典籍,會發現古人的思維方式是比較單一的,一般都是類比思維,普遍聯系、簡單歸納以及尚古思維等。
類比思維是古人用的最多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應用于方方面面,天人合一、大量的中醫理論和藥方都是類比思維的衍生品。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這一段話孔子是借題發揮,談自己對君子人格的主張。孔子也是一種類比思維,類比思維是古代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維模式,天有日夜、黑白,一年會寒暑往復,古人就用這種自然現象比附人生規律,如易經64卦明顯是用自然現象比附各種規律。
中醫藥則進一步通過更細枝末節的類比思維解釋病因,尋找治病之藥。寒熱暑濕燥是中醫理論基礎之一,一切病因都歸結于這幾個因素的組合。很多中藥也是具象類比思維的產物,由于雪蓮長在雪線附近,蜈蚣蝎子等多在陰暗潮濕之處,于是認為這些藥材可以治療因寒濕引起的疾病。由于蝙蝠夜間可以自有飛行,于是,認為蝙蝠的糞便可以治療夜盲癥等等。
當然,從知識范圍而言,無論中醫還是中國哲學都是一個比較龐大的體系,很難閱盡各種材料做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總結。但就思維模式而言,其實不是很復雜,古人思考方式主要是一些樸素思維的拓展和應用。有很多現代人采用的思維方法和模式在古代是沒有人采用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男人的臼齒比女人多一倍,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的鐵球比輕的鐵球下落更快。其實,他只要數一數男人、女人的臼齒,讓輕重兩個鐵球下落一下就可以了。但這種方法直到伽利略、培根之后才普遍采用。
古人還有一個普遍聯系的思維,中國人算命就是將出生的時間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皇帝的德行和是否風調雨順聯系在一起,古人也常常觀察天上的星星預測人世間的事情,格物致知也是希望通過觀察一類事物推斷另外一類事物的規律。
第四個就是尚古思維,人不如舊、衣不如新。在《論語》中,多處談堯舜如何如何,當然這是一種話術,就像我們現在也把自己的說法安在魯迅頭上一樣。但尚古也是真實存在的,要想解釋這一點,也能給出幾條很明顯的理由。如,新事物、新方法失敗概率遠大于成功概率;古人已是故人,把他立為權威,他不會利用這點來搞你,抬死人的地位不會壓制今人的地位。
古人的這幾種思維都是樸素的思維,只要參加生產實踐,社會斗爭,勤于思考都會有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思維方式幾乎天然存在于人的頭腦中,只要外界環境一激發就可以被激活。就像語言能力已經天然存在于人類的基因之中,后天環境一塑造就把語言功能開發出來了。
(二)現代人仍然是古人的頭腦
所以,現代人也完全具備古人的思維模式,由于這是一種淺層的思維模式,更容易被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情況下使用。
類比:現在人們也常常用類比的方式用熟悉的事物推斷不熟悉的事物。例如,大家都認為電動汽車是一個彎道上車的機會,其情形就好比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共享單車、網約車用了互聯網技術,人們就把互聯網的打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平移到這個行業。案例學習法在企業管理行業長期有比較大的市場。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受歡迎和信任,因為人們的邏輯分析能力普遍不強,更順手的是照貓畫虎。人們為了說明、推銷、維護自己的立場,常常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就算是驢唇不對馬嘴的比方也比較有說服力。
普遍聯系:古人喜歡講大道理,現代人也喜歡講大大道理,就是普遍聯系,用一個貌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說明一切,不能就事論事,把一件事說清楚,用大道理去胡扯,還以為高明。在撕逼中醫時,你肯定聽過中醫是一個整體,中醫治未病之病,中醫一人一方沒有對比、沒法統計,中醫不是西醫,怎么能用西醫的方法檢驗中醫?你會發現,就算是文憑很高,大學很好的人也不是不講邏輯,愛講不著邊際的大道理的,只有少數人清楚大道理往往是不著調的。使用淺表思維的人永遠比使用深層思維的人要少。
簡單歸納:用的太多了,通過一兩個案例總結出普遍規律,或者為了說明自己的立場,用一個案例證實。羅振宇在《啟發》中講他們公司總裁帶隊到德國商學院學習,發現德國教授基本不講案例,都是講道理和原理。問之,答曰:案例不具備普遍性。這個和中國人的習慣完全不一樣,中國人沉溺于淺表思維模式中,而近現代出現很多哲學家的德國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習得了深層思維模式的習慣。
尚古:現代人在這一點上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下面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文章說現代人思維和古代思維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創新,而這一點對工作、生活,塑造環境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