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判別是非的標準。關于其重要性,孔子《論語·衛靈公》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彼德·德魯克說:“管理既要眼睛向外,關注組織成果。又要眼睛向內,注視那些能使個人取得成就的結構、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睎|西方語境時空不同,意思一樣。
近代史上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曾國藩與李鴻章。是師徒,也是同僚。從兩人的行止口碑,大抵能看出價值觀的力量。
以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的曾國藩,“持已所學,陶鑄群倫”。晚清文人王闿運的《湘軍記》記載,“原湘軍創立之初,由二三儒生被服論道,以忠誠為天下倡。生徒弟子,日觀月摩,漸而化之。于是耕氓市井,皆知重廉恥,急王事,以畏難茍活為羞,克敵戰死為榮?!?/p>
轉換成今天的表達,就是先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事業合伙人,然后慢慢影響中層干部,最后引領基層員工跟著走。就是這么一個聚合的過程。
曾國藩率領湘軍打太平天國,掀起的就是一場價值觀之戰。他在《討粵匪檄》中說:“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用孔孟之道,團結了一群讀書人,最終打敗了打著拜上帝教旗號的太平天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鴻章。他及其所用之人,在中國歷史上大都面目模糊。辦過好事亦辦過壞事,貶褒參半。所辦的實業也多是官私混雜。近代史家費行簡在《近代名人小傳》評價他:“其所薦拔官吏,如周馥、龔照與、盛宣懷之流,非庸碌即貪劣。創舉實業,則官私糅雜,無復條理,而招商輪船、開平煤礦皆有鴻章虛股甚多,及歿,家資逾千萬。”
問題還是出在價值觀上。自己有私,便不能阻止下屬之私。辦事多近實利,用人唯利所驅,“文章道德,尚在其次”,重才干輕人品。有評價說:“李之人格,能入人腦,難入人心?!?strong>在一個時局多變、世風浮躁的時代,以利聚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追求卓越》和《基業常青》,這兩本被稱為“管理者圣經”的經典,絕大部分篇幅,都在講價值觀。偉大長壽的企業,跟普通企業的最大區別,就是強調基于價值觀的心靈契約。
看看阿里巴巴,相比阿里的業績成功,馬云更不容易的,一是能說服18個人跟他一起睡地板。二是這18個人到現在為止在公開場合都沒翻臉。阿里巴巴10周年慶典上還能有16個人站在一起。一個領導者的影響力,關鍵就看兩點,一是你給不了大家利益的時候,有多少人愿意跟你。二是你給了大家利益之后,又有多少人不愿意離開你。
對于一個組織而言,價值觀管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曾國藩說自己是訓練之才,不是征戰之才。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算是從他始。讓不識字的人都認同,靠的是不停地說,說到“杜鵑啼血,頑石點頭”。
共產黨的“把黨支部建在連隊上”,聯想對新員工的“入模子工程”,海航的“同仁共勉十條”……無不是通過各種手段,讓員工形成共同而穩定的心靈契約,文而化之,如琢如磨。
莊子《人間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strong>價值觀便是那個“無用之用”。道生則本立,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價值觀有沒有?價值觀對不對?價值觀大家信不信?就決定了一群人,是否能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