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人類要勞動?何為無差別?何為凝結?政治經濟學家從多個方面對價值進行了闡述和解釋。絕大多數闡釋都是建立在經濟學范式基礎上的,都需要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副教授歐陽良宜在《北大金融評論》上撰文指出,能量的運用是人類社會演化的底層邏輯,有差別的人類勞動最終可以用無差別的能量單位度量。盡管我們經歷了幾次大的技術革命,但從本質上來說,人類對能量的運用層次并沒有超越機械能。下一次能量使用的變革可能來自于核聚變,如果成真,價值的度量將會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躍遷,將引發人類社會的巨變。
研究金融,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價值的定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人類要勞動?何為無差別?何為凝結?政治經濟學家從多個方面對價值進行了闡述和解釋。絕大多數闡釋都是建立在經濟學范式基礎上的,都需要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在討論對錯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個底層問題,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答案看來也很簡單,就是“活著”,或者說生命的延續。大俗話就是,我們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你不需要上學也會懂得這個道理。
“虐貓狂人”薛定諤曾經寫過一本經典的著作《生命是什么?》。薛定諤從物理學的角度對生命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所謂生命過程,其實就是物質的無序到有序,而這需要能量。構成人體的原子與構成巖石礦物的原子并無二致,但是前者組成的有機分子運動規律與后者的布朗運動是有序與無序的區別。繁衍后代的物質來自人體之外的無序或有序分子,但DNA蘊含的規則將之轉化為有序的生命體。另一方面,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封閉系統天然趨勢是從有序到無序。維持有序狀態需要外部能量。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不吃飯會餓死的。
如果把生命理解為一個復雜系統,它的主程序就是自我復制,輔助程序是生存。病毒是只有主程序的極簡設計。人類社會的藝術、科學和道德體系都是復制和生存的外延。人類的經濟系統則是外延的外延。這些程序的運行都需要能量。能量的運用是人類社會演化的底層邏輯。
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演化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結論。幾乎所有地球生物的能量運用機制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著名的三磷酸腺苷(ATP)循環,原因也很簡單,地球所有生物都源自一個生活在海底熱泉邊上的共同祖先。從物理角度來看,能量載體在高能量態的三磷酸腺苷和低能量態的二磷酸腺苷(ADP)之間的循環轉換猶如電池的充放電。人體由十萬億以上的細胞構成,而構成人體細胞的四十多萬種蛋白質則是由氨基酸搭建而成的。生物體合成蛋白質時,添加一個氨基酸需要消耗4個ATP分子攜帶的能量。和量子類似,生物能量的傳遞和轉換是離散的,其最小單位是就是ATP。
ATP作為生物的能量載體并不能長久保存,它可以由葡萄糖分解而來,并進行2000-3000次的“充放電”。事實上,人體每天盡管產生的ATP只有0.1摩爾,但運用的ATP總重量差不多和體重相當。所謂體力勞動,實質是ATP能量驅動肌肉(蛋白質)做功,而腦力勞動則是ATP驅動的860億個神經細胞互動,從這一點來看,人類勞動確實是無差別的。勞動的終極意義是從外部獲取并轉化能量,實現生命的復制與維持,價值的本源就是維持人體有序運轉的生物能量。
從本質上說,人類的經濟活動就是使用能量改變物質性狀的過程。“制造”商品的過程并沒有創造出新的物質,而是原材料發生了物理或化學改變成為商品。這個過程消耗的是能量而非物質。經濟的第一產業(農業和采掘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區別主要在于處理的物質所處階段不同,本質上都是消耗能量服務于人類的繁衍。因此,商品或服務價值的一個重要度量就是提供商品或服務所需要消耗的生物能量,或者說能量成本。
鉆石、鋁和奢侈品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是De Beers公司膾炙人口的一句廣告語,然而,多數人類的愛情會隨著多巴胺被代謝掉而不斷消退。鉆石的價值也會隨著時光消逝,并不值得永久流傳。眾所周知,鉆石是石墨的同素異形體,兩者的化學組成都是單質碳,因此鉆石并不稀有。De Beers維持鉆石高價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控制或聯合大部分鉆石礦場,人為制造鉆石的稀缺。
當合成鉆石剛剛被制造出來的時候,De Beers開始宣揚人造鉆石品質低劣,不如天然鉆石。但是實驗室很快就培育出品質超越天然鉆石的人造鉆石,De Beers只好把宣傳口號變為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宣傳的重點從品質變為天然,或者說有瑕疵的才是天然的,天然才是有價值的。從科學角度來看,不論是實驗室環境還是天然環境形成的鉆石都是單質碳,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如果非要說有區別,那也就是天然鉆石存在的瑕疵更多。2018年,De Beers被迫成立新品牌Lightbox,開始銷售合成鉆石。長期來看,鉆石的價格必定隨著制造成本的降低而不斷下降。
鋁的故事可以作為鉆石的鏡鑒。鋁是地殼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占比高達7.45%,僅次于氧和硅(就是沙子),然而鋁極容易被氧化,自然界中存在鋁的多數是化合物。氧化鋁的熔點高達2050攝氏度。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根本無法提煉出單質鋁。1807年英國科學家戴維首先發現了鋁的存在,但并未能完全將之分離出來。此后數十年內丹麥、德國和法國科學家分別發現了制備鋁的不同方法,但產量都很低。1855年舉行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展示了一小塊鋁,并將之歸在珠寶類別,當時這塊鋁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黃金。為了顯示自己的尊貴,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給賓客用金質和銀質餐具,自己則獨享一套鋁制餐具。拿破侖三世甚至還用鋁做了一個王冠,價格當然要比黃金貴得多。俄國沙皇曾經頒給元素周期表制定者門捷列夫一個鋁杯,作為其杰出學術貢獻的獎勵。
1886年是鋁歷史的一個里程碑。在這一年里美國人霍爾和法國人艾魯分別獨立發明了電解煉鋁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制備鋁需要的熔點溫度。依仗低成本量產鋁的專利,霍爾隨后創立了美國鋁業公司(現在的美國500強之一),成為大富翁。2020年中國鋁產量高達3708萬噸,按照當前鋁的價格,拿破侖三世那頂王冠剔除裝飾寶石之后的價值可能僅有幾十塊錢。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現在生產那頂王冠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恐怕和壓制一個電飯鍋內膽差不多。
大部分奢侈品都是我們可以批量生產的工業品。奢侈品價格昂貴的原因是人為制造的稀缺,而不是所謂的高品質,或者說,奢侈品的高價(高能量成本)是機制性而非技術性原因。事實上,國內高仿的品牌手包和鐘表質量并不亞于原廠產品,正品的稀缺使得奢侈品能夠傳遞擁有者希望傳遞的社交信號。為了制造這種稀缺性,奢侈品服裝必須是限量版,并且尾貨需要銷毀,而不像平價品牌尾貨被銷售到其他國家。特斯拉電動車初期因為價格昂貴曾經被視為奢侈品,量產后的特斯拉不再被視為豪車,盡管其百公里加速性能要顯著超過價格高昂的燃油跑車。相信讀者現在也明白了,勞斯萊斯汽車之所以昂貴并非因為其性能和成本,而是因為稀缺傳遞的“我有”這個社交信號。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奢侈品廣告的主要受眾并非社交信號的發布者,而是接收者,如果我穿了一件全球限量1件的衣服,但卻沒有人知道這是什么品牌,那該是多么寂寞的體驗。
從純功利角度來看,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協助人類的繁衍,對人類繁衍不利的活動最終會在進化中被淘汰。奢侈品、古董和藝術品等炫耀性商品能夠非常有效地在現代社會傳遞社交信號,因此人類愿意為這類物品支付高能量對價。而在亞馬孫或者新幾內亞的叢林里,它們的價值可能還不如鮮艷的鳥羽,后者傳遞的社交信號更容易為社群所認同。在能量稀缺的社會里,錯誤配置資源的代價就是基因的湮沒。
能量運用與人類社會
賈雷德·戴蒙德在其膾炙人口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中將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歸因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而非人種能力的差異。有文字歷史以來,亞歐大陸因為擁有數量最多的可馴化植物和大型哺乳動物,因此其文明在能量的獲取上擁有絕對優勢,發展速度也最快。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美洲、澳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均落后亞歐大陸文明千年以上。
在史前時代,人類重要的技術革新不外乎火的使用、石器工具的發明以及車輪的發明。前兩項發明在各大洲原住民中都出現了,幫助他們從小規模的游獵群體,發展到數百人的部落,甚至在美洲發展成印加帝國這種大型社會組織。然而這兩項發明仍然僅僅將能量的應用局限于人類肌肉本身。2020年東京奧運會百米決賽上的蘇炳添是孤獨的,因為除了他之外,所有其他選手都是非洲裔。事實上短跑冠軍(如博爾特)一般有西非血統,而長跑冠軍則通常源自東非高原。著名的摔角運動員兼演員巨石強森祖籍則是太平洋島國薩摩亞。但人類在長跑中顯然是無法贏過馬匹的,冷兵器也無法與槍炮等熱兵器匹敵。盡管擁有肌肉能量轉化效率最高的基因,原住民們后來仍然被憑借外物的歐洲人征服了。
車輪的發明使得人類可以借助畜力遷移和運輸,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類使用能量的效率。人類學家認為車輪在中亞和墨西哥被獨立發明過兩次。遺憾的是,北美大陸上沒有可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因此墨西哥印第安人發明的輪子只是被用來作為玩具。在馬和輪子的幫助下,亞歐大陸的民族爭戰不斷。多少民族于歷史長河之中起起落落。得益于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中華民族在公元15世紀之前在各項發展指標中均顯著領先于歐洲大陸,或者說華夏大地的運用能量總和要大大超過歐洲,人均指標也是如此。按照經濟史學家麥迪遜的估算,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GDP僅占世界的1/3,因此用一窮二白來形容舊中國簡直是胡扯。
蒸汽機的發明打開了人類使用能量的另一扇門。能量的計量單位不再是ATP,而是焦耳或卡路里。工業革命使得人類可運用的能量以幾何級數攀升,也基本奠定了目前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格局。因為能量獲取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在過去數百年內有了巨大的提升。由于掌握能量的差異,現在普通中國人所能享受的物質生活好過古代的貴族家庭,甚至皇帝。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而皇家子女半數以上夭折于成年之前。這在當代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盡管我們又經歷了幾次大的技術革命,但從本質上來說,人類對能量的運用層次并沒有超越機械能。不管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還是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它們都沒有脫離太陽能的范疇,區別只是前者是由生物轉化后儲存于地殼,而后者是人類利用機械直接轉換。從技術角度來看,環保主義者抵制的核裂變能源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也許下一次能量使用的變革可能來自于核聚變,如果成真,價值的度量將會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躍遷,將引發人類社會的巨變。
有差別的人類勞動
如果我們拋開人文層面的因素,只考慮生產與消費,那么我們看到的人類社會是一個個節點連接而成的復雜系統。每一個個體節點都消耗能量,而又貢獻能量。由多個個體形成的組織,小至家庭、企業和社團,大至國家甚至聯合國,一樣消耗能量而又貢獻能量。人類從呱呱墜地到成年需要消耗太多能量,這一能量赤字階段可以理解為投資。而成年以后人類的能量盈余用于撫育后代,可以理解為收益階段。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整體生產消費的能量差體現的結果為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