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演講中說,服務業數字化的動力源,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服務業數字化的發展,很大程度是滿足新生代人群的新需求新痛點。“要解決動能的轉換,必須要發展服務和數字化,必須開放創新才能滿足新生代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張燕生提醒說,服務業的發展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何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堅實基礎不動搖,考驗我們今后的發展會不會重蹈發達國家走過的空心化道路。
當發展數字經濟和各種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時,張燕生認為,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把需求供給和公共服務緊緊地聯系到一起,否則我們的數字經濟,線上是替代線下,新業態是替代傳統業態,不是創造。從這個角度來講,張燕生表示,大力發展現代數字經濟支撐下的生活性服務業,就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創造新需求?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要解決什么樣的新供給才能滿足新需求?包括研發服務、技術服務、資訊服務、人才服務、專業服務。
生活性服務,挖掘新需求新痛點,生產性服務能夠提供新供給,張燕生認為都離不開公共服務的支撐,公共教育、公共醫療等為整個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和環境。在張燕生看來,未來服務業與數字經濟體系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邁過三個坎:一是如何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二是如何通過現代金融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三是如何再上一個臺階,發展科學、技術、人才、創新。
張燕生持有一個基本判斷,在今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制造業的全球化將進入去全球化、去中心化的趨勢。他說,這個趨勢是不是能夠給中國高質量發展新機遇,取決于能否推動服務全球化和數字全球化經濟?這個過程對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沖擊,也對中國生活服務業數字化進程產生深刻影響。
疫情之下,由于線下經營受阻,線上成為眾多生活服務商戶經營的主渠道,數字化展現出強大的韌性。研討會當天發布的《中國生活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報告》指出,以美團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服務需求、扶持商戶渡過難關、助力社會抗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城市新型基礎設施。
美團基于大數據、AI搭建的分鐘級即時配送網絡,正是新基建范疇內的信息基礎設施;而美團在B端構建的各項融合基礎設施,也是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傳統生活服務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