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方面也加快了步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代化離不開數字化,本文從影響數字政府發展的四大因素和八大趨勢著眼,分析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當下和未來。
四大影響因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新的政府治理目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提出了新目標,即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并提出多重價值指向: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決定》把數字政府建設作為重要舉措,提出要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規則;要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在社會治理領域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未來政府治理新目標的設定,對數字政府建設必將產生方向性影響。
數字化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乃至世界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十分深遠的。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的電子政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信息發布、提供便民服務,降低人群交叉感染風險、借助大數據提供的信息實施快速隔離,在復工復產中利用政務服務平臺為企業服務等。
但應對疫情也暴露出電子政務的許多短板,如醫療數據互聯互通水平較低、網上預約掛號服務等發揮作用有限、抗疫物資調配出現了某些混亂等。未來如何從政務信息化角度加以完善,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5G應用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隨著5G的全面部署,其高速率、低時延、泛在網、低功耗的特點,為數字政府的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資料顯示,到2019年底約有14萬多個基站已建成,到2020年底全國三百多個地區以上城市可能實現5G的廣覆蓋。
5G時代的到來,為政府解決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涉公共安全、公共服務以及市場監管等方面的難題,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撐,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新的數字化浪潮來臨
2014年4G開始普及應用以后,可以說數字化整體進入3.0時代,其最主要的標志就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
當下的數字化浪潮有三個最顯著的特征:
1
數字化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動力結構,平臺成為經濟增長的新物種,數據成為經濟增長的新能源,互聯共享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價值;
2
數字化的滲透力、穿透力無處不在,在數字中國建設這一框架下,數字政府、數字醫院、數字學校、數字社區、數字家庭應運而生,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主體可以游離于數字化浪潮之外;
3
數字化水平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新標準,如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形態、數字消費者、政府在線服務覆蓋率、智慧社會的數字化率等,通過這五個維度來衡量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乃至于國家的數字化水平。
八大發展趨勢
第一,數字化引領政府治理現代化,構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將進入快車道。
用數字化引領政府治理現代化,在這個共識基礎上加快一體化政務平臺建設。
如按照政府的公共屬性和邏輯,優化政府的職能體系和組織結構;構建網上的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實現政府結構的扁平化治理;通過優化政府部門間的職能配置,減少審批、許可事項,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等。
第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完善“三張清單”“一張網”,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
“三張清單”指的是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
“一張網”指的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網。
應該看到,這幾年中國的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在全球上升了47位,由2017年的78位上升到2019年的31位。營商環境排名的大幅上升,固然與國家降低市場準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直接相關,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推進。
目前全國3200多家政務服務中心,通過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等創新,為企業和老百姓辦事提供了便利。2020年,這方面仍然是數字政府發力的重點。
第三,借助信息技術和改革舉措,進一步解決制約數據共享的體制機制障礙。
數據共享一直是政務信息化的短板。如果這方面問題解決不到位,數字政府建設的諸多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改革舉措,破解行政壁壘,數字技術才能夠真正派上大用場,如流程優化、業務模式重構、跨部門協同等,所有這些,都以數據資源的共享為前提。
第四,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應用將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5G的全面部署,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應用也會得到比較快的發展。
比如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在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智慧就業等方面都得到比較快的發展。伴隨著“互聯網+”監管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在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領域也將會有更多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第五,加快制訂國家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制度和規則。
其中尤以標準體系、安全體系、法治體系最為重要。這方面的制度、規則可以說是制約數字政府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短板。
所以加快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制度與規則的制訂和完善,排除這方面的難點、痛點,對數字政府順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第六,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將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涉及公眾的某些應用以往發展比較快,但也埋下了一些隱患,導致大量個人信息被外泄,甚至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后果,為網絡詐騙等社會犯罪提供了空間。
隨著國家在這方面立法進程的加快,有關個人信息保護將受到社會公眾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意識也會進一步提升,這將為凈化網絡環境、打擊網絡犯罪提供法治保障。
第七,在社會治理中數字技術泛化有望獲得更多關注,并加以矯正。
近年來,國家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社會治理方面投入很大,也構建了各式各樣的應用系統,在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實踐中出現了另外一種傾向,即人臉識別、攝像監控被過度使用,增加了政府治理成本,也引發了一些質疑。
因此,在公共安全和個人權益保障方面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保持平衡,是未來數字政府建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第八,數字化治理中的數據安全問題將被更加重視。
隨著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數字治理中的數據安全問題也將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從國家層面看,數據安全與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都息息相關。如果在數字化治理中國家的一些重要數據被泄露,數據安全缺乏保障,必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因此,在日益廣泛的數字化治理活動中,在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巨大功能以及運用大數據分析處理各種經濟社會問題時,如何提升數據的安全性,就成為數字政府建設中一個關鍵性問題。
在國內外環境日趨復雜、經濟社會風險上升的情況下,保障數據安全必將被各級黨政機構更加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政策舉措、技術手段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