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稻葵,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如何培育和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提出了3條政策建議。
第一,通過推動經濟地理再布局,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當前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僅為美國的1/5,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國經濟還有巨大的需求有待釋放。“從歷史視角看,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中國經濟在過去40多年的變化相當于歷史上1500年的變化,而目前中國經濟地理人口的變化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本身的變化。今天的中國社會,突破了古代交通、語言、信息、文化、法律的限制。因此,人口流動與歷史上的1500年相比,具有更大的地理空間和動能。因此,我們應該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解決制度性障礙,推動經濟地理的再布局,從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中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我們的測算表明,在人口結構大致不變的假設下,如果能用15年的時間,通過經濟地理再布局,使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人均GDP之比(不含直轄市)從2.6下降到1.57(美國當前收入差距水平),中國經濟每年人均GDP增速將提高0.9%,這就是中國經濟中長期的重要新增長點。”對此,李稻葵這樣表示。
第二,保經濟安全底線,特別關注產業鏈、石油和金融三個領域。李稻葵表示,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特別是拜登政府執政后,美國政府很可能與其盟友在全球貿易政策上形成統一戰線,制衡中國。中國應重視由此可能引發的經貿摩擦風險、能源供給風險以及金融風險。關于產業鏈安全。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大國優勢”,推動產業在國內梯度轉移;另一方面,應尊重市場規律,引導企業有序跨境布局。關于石油安全,建議國家加快石油儲備機制改革,動用社會各界的力量,盡可能地多儲備原油(包括成品油),特別是放開對商業石油儲備的限制,形成政府與商業儲備各占一半的儲備結構,同時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中國長期石油安全提供保障。關于金融安全,建議做好三個方面:一,加快推動海外上市高質量公司回A股戰略;二,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制,在推進資本賬戶的完全可兌換過程中要做到循序漸進、有節奏開放,掌握好開放的主動權;三,加強對數字金融、金融科技的監管,尋求規范發展與創新發展的平衡。
第三,認真研究對
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原則。“我認為監管應遵循4個原則:一是應當以繼續鞏固并推動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在全球領先地位為前提;二是認真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
資本無序擴張的工作精準落實到具體領域和環節,切忌‘一刀切’;三是以保護創新為重點,維護互聯網領域百花齊放的局面;四是以保護線下中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為底線,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人民的美好生活。”李稻葵這樣說。
文章選自人民政協網,2021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