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網絡上各種關于孔子的評論,其中大多數認可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也有一些輿論對如何看待孔子提出了不同觀點,我想就這個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為什么要正確看待孔子。大家看任何一個民族,都非常注意建構和傳承自身的文化體系,可以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注重自身的靈魂建設,都注重對本民族偉大智者的研究和重視。很簡單的道理,一個民族的偉大智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標尺,是凝聚和團結各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沒有任何值得尊重的人,那么這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面臨嚴重的問題。如同阿拉伯民族尊重默罕默德、歐美尊重耶穌、印度尊重甘地一樣,我們同樣有自己值得尊重的偉大智者。
其次,評價孔子的尺度。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都需要首先拿出評判尺度。如果沒有評判尺度,單憑感情說話,那么就不會有客觀的標準與結論。孔子到底是不是偉大的思想家,就看他是否對人類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智慧。如果大家閱讀《論語》、《春秋》、《詩經》、《易傳》等體現孔子思想的文本,就可以發現:關于人生的使命,孔子提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對于人生的考驗與擔當,孔子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對于人與人的關系,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人生的追求,孔子提出君子憂道不憂貧,等等。如果大家閱讀《易傳》,就更發現孔子深邃的哲學智慧,并非是一些簡單的話語。可以這樣說,孔子提出的如何成為志士仁人的思想與做法,不僅對于歷史上的中國,對于今天的中國,乃至人類社會,都有著非常現實的價值。比如,西方國家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什么都以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如果哪個國家不符合他們的視角,就采取打壓甚至摧毀的辦法,伊拉克、利比亞等等的苦難現狀,都是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結果。孔子則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最優秀;對于不同的文化,孔子決不贊成唯我獨尊,而是主張君子和而不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可以說是對西方單邊主義和霸權主張的糾正,是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值得中國人尊重和學習,也值得所有的國家學習,因為智慧是超越民族和地域的。
再次,我們要懂得尊重孔子的意義和價值。大家試想一想:如果如某些人所言,中國任何的思想都沒有價值,中國也沒有值得尊敬的思想家,那么:怎么解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如果中華民族什么也不是,怎么可能有盛唐氣象?中國歷史文化的地位、價值和世界貢獻,也是否定不了的基本事實。此外,如果如某些人所言,中華民族一無是處,那這些人散布這些觀點的企圖心是什么?就像一個人對著孩子說:你的爸爸媽媽不是個東西,不是個東西,一遍遍的給孩子灌輸這種對家庭的不認同,我想問:這些人究竟想干什么?
最后,我們樹立看待歷史人物的科學態度。任何一個人都不完美,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完美;反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處。佛陀講的盲人摸象故事,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比如西方文化,納粹德國不是在西方嗎?麥卡錫的恐怖行為不是在西方嗎?十字軍東侵不是在西方嗎?用戰爭的方式逼迫中國人吸食鴉片,不是發生在西方嗎?布魯諾被燒死也是發生西方!因此,我們對任何民族的文化和歷史,都不要盲目崇拜,都要全面的看待,都要盡可能看到它的優點,也看到它的缺點。對于我們中華民族而言,我們要有既要自信于自己的文明和歷史,同時又能夠清醒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在這基礎上我們不盲目學習其他民族,但是要善于學習其他民族文化之中真正有益于文明進步的內容。
我們人類經常問一個問題:我是誰?你是誰?只有閱讀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才知道我從哪里來,我有什么成就,我有哪些問題,我應該如何繼承以及如何改進。一句話,我們不妄自菲薄,也決不狂妄自大,更不應該數典忘祖!
做自信的中國人,做海納百川的中國人,做勇于自我批評和善于學習的中國人,做熱愛中華民族的中國人,做熱愛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中國人,做有世界情懷的中國人!
隨機讀管理故事:《選擇》
你開著一輛車。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
你經過一個車站。
有三個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車。
一個是快要臨死的老人,他需要馬上去醫院
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你做夢都想報答他。
還有一個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夢都想嫁/娶的人,也許錯過就沒有了。
但你的車只能再坐下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對你性格的測試,因為每一個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應該先救他。
你也想讓那個醫生上車,因為他救過你,這是個好機會報答他。
還有就是你的夢中情人。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可能永遠不能遇到一個讓你這么心動的人了。
在200個應征者中,只有一個人被雇傭了,他并沒有解釋他的理由,他只是說了以下的話:'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車!'
小哲理:
是否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我們手中已經擁有的優勢(車鑰匙)?
有時,如果我們能放棄一些我們的固執,狹隘,和一些優勢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