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我國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主要表現在綠色產業不斷發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污染防治成效顯著、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新進展等方面。
這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綠色法治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優化綠色空間布局、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以優化綠色空間布局為例,過去5年,進一步推動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布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重點,推進了“多規合一”規劃改革。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角度,推動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站在“兩個一百年”第一個目標節點回望,過去5年綠色發展成就的歷史意義更加凸顯。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愿景正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大幅提升,國家綠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綠色根基”。
綠色發展成績喜人,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同時,推進綠色發展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如綠色發展地位有待提高,以技術創新推進綠色發展有待加強,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有待健全,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有待加強等等。
為此,在“十四五”時期,要有針對性地補足這些短板,更好地走綠色發展道路。
首先,通過制度變革推進綠色發展。總體制度層面,要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壟斷行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的改革,以改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降低對資源環境消耗的依賴。其次,通過優化結構促進綠色發展。要逐步減少、淘汰“三高”行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各種生態產業。通過產業轉型升級,達到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綠色發展的效果。第三,通過要素升級促進綠色發展。其核心是以技術創新為重點的創新驅動,通過創新驅動提高效率,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和損害。
最近,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這為未來5年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可以預期,新能源產業、低碳產業及生態產業都將呈蓬勃發展態勢,這將開啟綠色發展新篇章,讓綠色發展底色更明亮。
來源:《人民日報》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