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巖石(獨立經濟學家、北京鑫星伊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CEO)
最新統計顯示:2019年數字經濟對中國GDP的貢獻度高達36.2%。據此估算,2020年上半年,由于傳統經濟的普遍下挫,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提速,數字經濟的GDP貢獻度可能超過50%!
無論是三分天下,還是半壁河山,數字經濟都已經結結實實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是起源于美國的科技創新,如今卻在中國獲得了最廣泛的應用。為什么?最簡單的回答就是“中國人多”。
1、三大“新人口紅利”
建國以來,中國幾乎沒有增加一寸土地,人口卻從不到5億增加到了超過14億,其中近60%為城市常住人口,還有近20%在城市間流動。作為人口第一大國,過去40年在中國發生的任何經濟現象都和人口有關。但在經濟學的解讀中,人口多未必經濟好,本來意義的人口紅利會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而下降。
計算人口紅利的方法有幾種,最廣泛使用的方法是統計兩類人口,即有效生產者和有效消費者,再由此計算出人均產出的增長率。最原始的人口紅利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工業制造業,“包工頭”組織農民工進入房地產業,“隨‘軍’家屬”進入城市服務業。
然而就在互聯網電商普及的過程中,首先是“快遞小哥”迅速崛起,其次是網約“的哥”成軍,城市街區流動的人口創造了新生代人口紅利,悄然改變了其經濟學的含義。于是就有了本文的話題:新人口紅利與價值創造者。
數字經濟的人口紅利有三:其一是數據化平臺創造的就業(快遞/滴哥);其二是數據化平臺提供的服務(微信/淘寶/阿里巴巴);其三是數據化平臺創造的市場(抖音/快手)。
所有新增就業或新增服務,都離不開數字經濟三要素:平臺-流量-數字化。人們逐漸熟悉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平行空間,而數字經濟在二者之上,滲透其中,形成了一個“云霧彌漫”的無形市場,人與人,不見面,數字化,上云端。
2、第三代人口紅利剛露“尖尖角”,就一地雞毛,快哉!
我一再講過,過去50年的市場已經逐步演化為一個“三維市場空間”:在實體經濟中,勞動創造價值;在虛擬經濟中,交易創造價值;在數字經濟中,用戶創造價值。
由此演繹,基于互聯網和智能化的技術進步,“平臺-流量-數據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資產,“知識-數據-信息”成為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新人口紅利的價值創造者群體,既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生產者,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消費者,而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價值創造者。
一旦接受了用戶創造價值的邏輯,用戶群體就成為互聯網平臺流量變現的推手,這就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有效用戶的價值。
阿里巴巴和淘寶的有效用戶是平臺創業者,所以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微信的有效用戶是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所以經濟生活中有了“免費的午餐”。抖音或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當年幾十萬美元收購的音樂網站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一App,因為抖音是音頻視頻創意分享平臺。
特別是抖音平臺的用戶,是一個巨大的人口群體,我稱之為“創意人口”。創意,曾經是無數“裝逼者”的產業,突然涌入了一個巨大的人群,他們肆無忌憚地“裝瘋賣傻”卻創造了似乎無限的商機。視頻音頻創意分享平臺,能讓男人賣口紅,能讓學者賣奶粉,讓總裁賣冰箱,讓靚女賣力哥……他和她們主宰的創意平臺,讓“裝逼者”的壟斷斯文掃地,讓“藝術家”的自尊蕩然無存,就像街頭搖滾登上交響舞臺一樣刺激。
創意人口,是中國的第三代人口紅利,亦可稱為平臺人口紅利!在新零售的舞臺上如小荷剛露尖尖角,剛剛伸了一個懶腰,就留下一地雞毛,快哉痛快!
我突然發現,經濟學研究竟然如此蒼白無力,越來越多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經濟學術語,落下神壇就變得毫無價值。這里用得上詩人歌德的名句: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