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受疫情影響,消費需求不振和臨時的經濟休克致使很多企業難以維系,這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從事服務業的企業。
服務行業如旅游業、餐飲業的業績呈現顯著的季節性特征,如春節、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都是往年的業績爆發期。疫情的沖擊使得今年居民在春節和五一期間的消費總量大打折扣。對于許多企業而言,前期已經投入的成本自是難以收回,不僅難以獲得預期的收入,還要照常支付員工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生存?一是企業自救,斷臂求生;二是借助國家、社會團體的幫助,共度難關。從歷史來看,國家政府針對災荒救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法:一個是減稅,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國家實行救濟,向外放款,給予融資優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三是擴大政府消費、拉動需求。
本次兩會著重提及了如何救治和幫助中小企業發展。例如,在減稅方面要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以前出臺的本年度6月底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間全部延長到今年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方面同樣有所提及: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到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盡可能地向下順延,對其他困難企業的貸款協商延期。降低工商業的電價、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減免國有房產租金,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億元。此外,本次擴大政府投資既要拉動消費回升,同時又著重強調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例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未來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繼續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并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多項形式擴大有效投資。
從企業的視角來看。首先,本次疫情是加速企業經營信息化、數字化整合的過程。許多服務型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和物流的基礎,革新商業模式。例如,飲食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需求,這些市場需求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市場需求的形式會產生改變。過去,人們習慣到飯店消費,現在大家出于對疫情隱患的考慮,更偏好外賣的消費形式,這使得線上消費迅速增加。
其次,企業要提升危機意識,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周期表現為繁榮與衰退的周而復始。對此,國家有政府的危機管理;類似的,企業也要有自己的應急方案。許多企業沒怎么經歷過宏觀經濟形勢的惡化,因此管理觀念只適應常規化的市場環境,一旦遇到特殊事件,就難以應對。疫情下的市場需求萎縮、不可抗力下的勞資關系都應該納入企業日常管理的考慮范圍。面對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的環境,特別是各類風險和危機頻發,企業要完善應急預案,保障企業在特殊時期下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流程平穩運行,增強企業抗擊風險能力。
再次,古語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疫情之下,“危”“機”并存。本次疫情對于電影院、商場、教育機構等線下消費產生了巨大沖擊,但同時也催生了網絡視頻、線上購物、網絡教學等新的需求。在信息技術不斷更迭提升的背景下,企業應當積極搜尋消費者新的需求動向,開拓藍海戰略,探索新商機、新行業、新機遇。疫情也是市場實現優勝劣汰競爭機制的一部分,在疫情中得以存活的企業在未來的行業發展中也能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我個人對于中國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也將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76.2%。通過合理的消費引導和企業在供給端的升級轉型,中國的內需可以成為長期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如此規模巨大的市場,全世界獨一無二。以中國經濟的體量,未來必將涌現出更多世界500強企業。
第二,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各地政府部門不遺余力地規劃開發、招商引資造就了中國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方面的絕對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劣勢。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機制體制,政府在規劃開發中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盡管在政治上隱約出現逆全球化的說法,但是商業的本質是逐利,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歐美企業仍會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市場、企業和政府的合作。
第三,中國企業不斷開放創新。一方面,美國傾全國之力封殺華為的行為無疑彰顯了美國在高科技競爭中日漸趨于保守封閉、蠻橫無理的態度。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以華為為代表中國企業長期堅持自主研發,開發學習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的成果。雖然這次疫情暴露出了西方社會的許多弊端,但中國的企業仍然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人才教育機制、品牌建設、渠道管理。華為正是秉承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向IBM學習企業管理制度,網羅世界各地的人才在前沿領域突破創新,不斷的創新竟讓美國政府不敢讓其在本國銷售華為手機。反觀美國政府,為了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商業利益,以打壓的姿態試圖阻擋中國企業的前進,實則保守封閉的態度也損害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第四,有為政府主導下的制度自信。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一個好的制度意味著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同時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態。近代中國缺乏宏觀層面現代化的體制建設,微觀的企業、民眾表現為一盤散沙,中央政府沒有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新中國建立之初主張以計劃經濟的形式,迅速提高國家工業基礎和國防力量,帶來了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上升。隨著世界政局的穩定,計劃經濟的弊端凸顯,宏觀層面中央政府有能力,但是微觀層面企業激勵不足,經濟缺乏活力。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微觀經濟活力得以迅速釋放,宏觀與微觀的關系較為協調均衡。從全球視角來看,本次抗擊疫情,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最大,但是通過迅速的宏觀調控和基層民眾的積極配合,以短時期內極大的經濟損失為代價成功保障了14億人民的生存健康,同時為后面的復工和經濟的逐步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這無疑反映我們國家巨大的制度優勢。盡管現階段中國社會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是我們的政府以積極有為的態度在不斷解決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到我國還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但政府沒有忘記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脫貧攻堅戰仍在繼續,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擴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以保障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保持社會流動的活力。
國內的疫情形勢日趨明朗,企業復工率不斷提高。我們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克服這個巨大的挑戰,主要依靠政府的宏觀力量加上微觀的自主創新。對于企業和全社會而言,本次疫情也是深刻內省的契機。我們應當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時常打破自然發展的平衡,要在經濟發展中保持生態平衡,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是真正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我們應當重新思考人和人的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對人類現實中難以回避的重要問題作出了具有普世性的回應;我們還應當重新思考個人、企業的價值取向,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在生命面前,財富、權力都顯得不值一提;利潤固然是企業存在的根本意義,但是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也理應成為企業價值觀的一部分。疫情過后,中國企業仍具有無限潛能。更重要的是,企業意識到如何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價值,讓潛能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