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朋榮,著名經濟學家,北京視野咨詢中心主任。兼任中央財經大學等多所大學教授,曾在鄉、區、縣、中央四級政府任職。
鐘朋榮教授在2019財經頭條全球經濟學家年會上,就保貨幣還是保GDP發表主題演講,以下內容摘自演講實錄。

1、通貨膨脹不能只看CPI
一部分經濟專家講必須保6,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多發點貨幣沒事,貨幣多了沒有通脹,日本發那么多貨幣照樣沒有通脹。
但我們央行行長說的不錯,他說我們要以人民為中心,守護老百姓的錢袋子,不要讓老百姓的鈔票貨幣變“毛”了,好行長啊!如果像央行行長所說,我們就不需要多買房,就不需要多存茅臺,房價、茅臺酒就不會漲那么多,中國的市場也就沒有那么浪費。
經濟專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通貨膨脹,通貨就是流通性的貨幣,通貨膨脹就是流通性的貨幣多了,就像是下大水,洪水可能流到鄱陽湖,可能流到洞庭湖,但今天,水沒有流到鄱陽湖。
我們常說的通貨膨脹,一般有三個表現,第一個表現是,票證多了,東西少了,錢多了買不到東西,過去價格不漲,實行計劃價格。買豬買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1980年我在武漢為了買兩斤豬肉,兩個通宵沒睡覺,吃了晚飯穿軍大衣排隊,價格不漲,錢多了買不了東西,票證增加,這是一種方式。
第二個表現是買房,貨幣多了什么都不買,買房保值,越買房越漲,越漲越買,結果一套房子把幾家人的購買力全部鎖死了,沒有錢消費。但其他東西的價格不漲,專家就說沒有通脹。其實不是沒有通脹,而是通脹被房子吸收了。我們這20年基本情況是,貨幣增一倍、房價漲一倍,貨幣增十倍,房價漲十倍;多發的貨幣被房價吸收了,所以CPI現在不能反應中國的通脹。
第三就是買豬肉,買消費品。因為我們現在的CPI只等于豬肉、不等于房價,所以CPI沒有漲不等于沒有通脹。建國初期到90年代,我們的貨幣量幾十年才滾了1.5萬億,而今年一年新增加15萬億,我們的貨幣存量195萬億,增加8.4個點,你算一算,一年新增加15萬億,還說沒有通脹放心印鈔票?
我們現在要保什么呢?要保福利!GDP不代表福利。
我的親妹妹退休金1900,前幾年沒買房,她那個小城市前幾年5千一平方米,去年9千一平方米,她憋不住了,買了,每個月拿1000幫她女兒還房貸,只消費900塊錢,現在雞蛋買不起,豬肉買不起,只能吃青菜。所以我建議經濟學家不要看著數字研究經濟,要看老百姓飯碗研究經濟,要看看老百姓飯碗裝的什么東西。
CPI不增長不等于沒有通脹,CPI只是通脹表現方式之一,不要混淆概念,通脹是貨幣多了膨脹,貨幣多的表現不一定CPI漲,房價漲也是。
2、GDP增加不等于復利增長
GDP增長不等于福利增長,有的GDP增加福利,有的GDP減小福利。舉個例子,我有十個雞蛋,我吃了十個,很爽,但是為了以后,我吃五個留五個,養五個小雞,為了明年和以后增加更大的福利,結果五個小雞孵出來都是公雞,永遠不下雞蛋,那我的五個雞蛋就永遠減少了。而且我不但沒有增加雞蛋,這五個公雞又不死,每年還得吃飼料,母雞搶不過它,母雞下的雞蛋越下越少,我只能吃一個雞蛋,更多的飼料只能喂公雞。
類比一下,如今我們有的項目投十個億,每年還要補貼一個億。要知道,我們搞經濟不是為了GDP,是為了搞福利,是為了吃到嘴里的東西好一點、多一點。
有一個縣很貧困,貸款6千萬建一個大門,老百姓不會因為這個門而幸福。我上個禮拜到一個縣,這個縣花了10幾個億修景觀,縣財政投了8個億,縣長跟我講,老百姓今年要少花8個億,還沒有完,以后每年還要補貼四千萬,因為這個項目沒有人看。
我再講一個項目,在山東兩個科長陪我看一個景點,規模很大,投資好幾個億,但整個景點只有我們三個人看,沒有第四個人看。
基建有三種,有的基建減少今年的消費,但可以可以增加更多以后消費,有的基建今年減少了消費,以后永遠不增加消費。還有的基建今年減少消費,以后繼續減少更多的消費,這種經濟叫做傷口經濟,流血經濟,就是傷口產生之后還會持續流血。
高速公路收費那么多,一年虧三、四千億,就是在流血。我們今年到明年準備再投兩萬億到西部修高速公路,但有的高速公路一個小時沒有一輛車的,需要補貼,就像持續流血,這個傷口流血,那個傷口流血,傷口一多你就完蛋了。
中央提出來三大攻堅戰,第一是防范金融風險,怎么防范,很簡單,減少傷口,不要制造新傷口。
我們要保福利,GDP增長福利不一定增加,但是貨幣增加快,福利肯定減少,因為老百姓鈔票買的東西越來越少。既沒有經濟效益又沒有社會效益的項目,搞它干嘛?
舉個例子,當前我們的投資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用貸款投,投資主體是地方政府、國企,效益低,不少投資無論對后續增長還是福利增加都沒有用,這種項目本來就不應該上。
上個月,我家周邊這幾條街,去年鋪的磚還是新的,拆了。拆磚增加GDP,買新磚增加GDP,施工增加GDP,老磚搬走增加GDP,我的幸福增加沒有?一點沒有增加,GDP增加了。
我不知道專家為什么那么關注GDP?造房子增加GDP,炸房子增加GDP。
很多項目有考古價值不一定有觀光價值,專家感興趣游客不一定感興趣,項目建設要考慮投入產出。北交大一個教授研究高鐵經濟,他講新疆和內地修個高鐵,每天可以開160對但只開了4對,產能利用率不到3%,97%的場地閑置,收入不足以支付電費。普通鐵路沒有人坐,高鐵也不能運貨。
高速公路虧損越來越多,下一步還要修兩萬億。我在想,我們這一代人責任感太強,恨不得把幾代人的事都搞完,有些路,下一代修嘛,你都搞完了下一代就沒事干了,責任感太強了。
所以有些既沒有經濟效益又沒有社會效益的項目應該堅決制止。
3、在保貨幣的前提下保有用的GDP
我在中國跑了1000多個鄉鎮,我做了一兩百個縣的咨詢,我了解中國的情況,我很少看統計報表,因為我不是看統計報表研究經濟。
坐高鐵的時候,有的背行李、有的背小孩,大家都希望下了車就趕快上車,越近越好,但很多地方修了個大廣場,投很多錢,卻不讓停車,你得走,要走十分鐘。我向大家請教一個問題啊,高鐵站門口修這么大的廣場,不讓停車你修它干嗎,跳廣場舞?從信陽到北京,一路上都是這么大的廣場。浪費了大量資金,浪費了大量土地,給老百姓卻帶來很多麻煩。這種項目經濟效益是負的,社會效益也是負的。
全國的高新區工業園有幾千個,很多的縣搞工業園,幾十平方公里,每個鄉鎮再搞一個,招不到商,結果大量的空閑園區只能在那曬太陽。
我們現在最大的過剩不是產能過剩,是舞臺過剩。
以上這些項目都能增加GDP,但人的福利有沒有增加多少,而且大量無效投資導致貨幣超發。在中國,一個縣長、鄉長搞基建,最后都會迫使央行印鈔票。
企業搞生產是不會產生通脹的,一個企業從市場上拿走一個億的原材料,把一個億的貨幣給市場上,過了半年把面料做成服裝,服裝值1.2個億,我把服裝一賣我收回1.2億我半年前拋一個億,半年收回1.2億。地方政府搞基建,從市場上拿走一個億原材料,把一個億的貨幣投放到市場上,永遠沒有東西回籠貨幣,不斷拋、不斷拋,央行就只能在后面放水。
我在30多年前以前寫了一篇文章《中國通脹的倒逼機制》。我們的通貨膨脹是自下而上,一步一步逼出來的,這種倒逼機制的根源是信貸資金的軟約束。
一個老板投資失誤2個億要跳樓,一個縣長投資200個億失敗沒有跳樓的,一點損失都沒有,連一個免官的都沒有。所以就出了三個拍,拍腦袋上項目,拍胸脯要貸款(找銀行行長),拍屁股開溜。這種倒逼機制我是三十年前寫的,現在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且進一步強化了。那時候一個縣長打破腦袋投一個億,現在一個縣長一個項目100億、80億,他在前面搞基建,央行就在后面放水。
現在經濟喜歡搞基建來搞GDP,基建多了通脹,通脹多了老百姓發慌,要保值,老百姓保值的一個主要辦法就是買房,多造房要鋼鐵水泥,搞基建要鋼鐵水泥中國這四者之間相互推進,不斷循環,這就是當前的中國經濟。
我們這種經濟循環,通過搞基建,通過印鈔票搞GDP這種經濟的后果,低效無效的投資成為金融風險的源頭。
所以通過投資基建增加GDP,需要對投資進行結構轉變,投資主體由地方政府和國企為主轉向民企為主,投資的資金來源由貸款為主轉向股權投資為主、資本市場投資為主,投資主要的領域由傳統基建為主轉向新基建為主。
我們應該在保貨幣的前提下保有用的GDP,有用的GDP是指增加老百姓福利的GDP。
對話早餐
鐘朋榮:大家好,我是鐘朋榮,北京視野咨詢中心主任。
主持人:今天非常榮幸能采訪鐘教授。2019年全球分化的趨勢越發明顯,站在歲末年初的當下,如果滿分是10分,您會給2019年的全球經濟打多少分?給中國經濟打多少分?
鐘朋榮:全球經濟6分,中國經濟8分。
主持人:能解釋一下這其中的邏輯嗎?
鐘朋榮:中國經濟總的增長速度在全球是領先的,我們有6個多點。
主持人:全球經濟格局轉變,中國挑戰機遇并存。在這樣一個時間點,您怎樣看待今天這場大會?
鐘朋榮:大會集中一批高端專家來做一個總結回顧。更多的是對未來、對以后一個展望,出思路出主意,通過大會、通過我們的媒體傳播,把一些專家的好的建議意見能夠傳遞給社會,對經濟發展也是個正能量。
主持人:鐘教授,您對中國的通貨膨脹領域有多年的研究。2019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CPI快速上升,ppi持續低迷,市場上有些人認為除去豬都是通脹,您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鐘朋榮:首先,我們現在經濟專家里面有個概念沒理清,通脹不通脹,就是CPI漲不漲?
有人認為:“CPI沒有漲,那就沒通脹。CPI漲了就通脹。”什么叫通脹呢?通貨多了,流通中的貨幣膨脹了,有三個表現,一個是票證增加,錢多了買不到東西,過去它價格不漲,計劃價格。買豬買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當時我在武漢為了買兩斤豬肉,1980年我兩個通宵沒睡覺,吃了晚飯排隊穿軍大衣,第2天早上沒有了。但是,豬肉它不漲,有計劃價格不能漲,錢多了買不了東西,票證增加,這是一種方式。
第二個表現是CPI上漲,物價上漲。
第三個表現是房價上漲。貨幣多了,不吃豬肉,去買房,為了保值都去買房,把房價炒高,結果一套房子本來買的50萬、60萬,現在甚至1000萬,把幾代人的錢都湊在一起,買了房還要付按揭付利息,就沒錢消費了。這樣貨幣多了,老百姓反而沒想消費,被房子套死了,CPI這里并不漲。
我們絕對不要講,CPI不漲就沒通脹,這叫不懂通脹。物價漲只是通脹的表現形式之一。
就我們這20多年來,通貨膨脹,物價不漲,是因為人們買房,一個房子把全部購買力,都榨干了,沒錢消費。專家以此為依據,說我們沒有通脹,這完全是不懂通脹。
我們的貨幣量從建國初期一直滾到1990年才只有1.5萬億,今年一年新增加15萬億,我們的貨幣存量195萬億,增長8個多點,而GDP六點幾。
通脹還是很嚴重的,他只是沒有通過物價漲表現出來,是通過房價漲。
今年房價不怎么漲的,所以CPI開始快速漲。明年水往哪流的很重要,是往股市流還是繼續買東西吃?還是買房?如果明年CPI不漲,房價肯定漲,所以我一定要糾正一個概念,物價漲不漲是通脹的表現的方式之一,不是沒有水,水很大,只是沒有留到洞庭湖,流到長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