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在角逐“安全高地”“經濟高地”的同時,在“人文高地”也展開了競賽,重視拓展海外人文影響力,人文交流越來越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柱。面對日新月異的人文交流世界潮流,中國的中外人文交流走向何方,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重大戰略課題。
面對中外人文交流蓬勃發展新趨勢,為更好發揮中外人文交流在黨和國家對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對中外人文交流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重點、重大舉措,以及工作機制等進行了系統規劃,標志著中外人文交流進入了新時代,確立了新方向。
中外人文交流進入新時代
人文交流在歷史上一直是國與國關系的重要紐帶,受到眾多國家的重視。古希臘、古波斯、古羅馬,以及古代中國都十分重視人文因素(包括語言、學術、秩序、繁榮)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來,英國、德國、西班牙、美國、意大利等國家也加入了人文交流的行列,英國文化委員會、法國法語同盟、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美國富布賴特項目、中國孔子學院等在各國外交中逐步聲譽鵲起,在全球范圍建立了語言教學、教育文化交流、國際服務等構成的人文交流網絡,人文交流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國家戰略。
中外人文交流歷來是我國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近70年的中外人文交流歷史,民眾之間的交往和親近,在中國對外工作全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周恩來總理曾將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看作是政治外交的兩翼,意味著沒有了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政治外交就失去了左膀右臂。鄧小平將對外文化交流作為對外開放全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和胡錦濤則將人文交流提升到國家軟實力的高度,強調文化對于中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中外人文交流事業有了很大發展。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外人文交流事業強調廣交朋友、廣結善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目前,中外人文交流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推進和總體對外戰略的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力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步入新時代后,中外人文交流事業要有新氣象,要有新作為。《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和對外戰略為根本,以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宗旨,創新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改革各領域人文交流內容、形式、工作機制,將人文交流與合作理念融入對外交往各個領域。《意見》明確了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導思想和頂層設計,從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高度,統籌各類資源,創新交流布局,完善體制機制,必將為新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事業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局面。
以我為主 兼收并蓄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意見》的發布,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對人文交流工作作出的戰略規劃。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事業要重在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切實加強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穩步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推進新時代人文交流,要堅持以我為主。在長達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重視“禮定天下”“文化天下”的民族底色。推進新時代的人文交流,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廣泛開展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互鑒。《意見》指出,要創新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充分發揮元首外交和首腦外交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示范帶動作用,鞏固深化我國同有關國家的人文合作。所有這些舉措,都強調緊緊圍繞以我為主,在中國日益接近世界舞臺中心的進程中,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真正實現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廣交朋友,深交朋友,不斷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朋友圈”,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推進新時代人文交流,要堅持兼收并蓄。國家之間的互動,表面上看到的是利益的互動、安全的互動,實際上發展到深層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互通和文化互動。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在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加強人文交流,不斷增進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系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人文交流從根本上是一種軟力量,它如同流水,只有不停地在人群中流動,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驅動力量,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搭建一架牢固的溝通和理解之橋。《意見》強調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宗旨,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發力,深入推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新時代的人文交流,要堅持強調文化為媒,心靈互通,以文會友,以文建信,以文促和,努力實現化干戈為玉帛、文化天下、協和萬邦的理想境界。
多方參與 立體展開
新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事業,涉及到各地區、各部門和全社會各個領域,對統籌全局、形成合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的多方參與。《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堅持多方參與原則,推動形成各負其責、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迄今為止,中外人文交流已經形成了中俄、中美、中歐、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個高級別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對于推動中國與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互鑒、助力大國外交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中外人文交流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的蓬勃局面,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發展則相對滯后。因此,要充分發揮多方參與的積極性,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民心相通,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布局更加平衡,渠道更加暢通,平臺更加多元,形式內容更加豐富。
實現中外人文交流立體展開。生命在于運動,交流在于活動。《意見》指出,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門、各類組織和群體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潛力和資源。中外人文交流不是中國政府一家的獨唱,而是世界各國民眾共同參與的交響,只有實現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立體化展開,才能真正迎來世界多元文明交融對話、交流互鑒的美好未來。
環顧世界,展望未來,中外人文交流正逢其時,方興未艾,大有可為。新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包容互鑒、交流對話,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心通意合、相親相愛,攜手開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