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焰 清華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從什么地方開始發展的呢?從上圖看,一個人對某件事有感覺才會去嘗試,不斷的嘗試就積累了經驗,而能力則可以從經驗中獲得。一個人有了能力是不是就有了自信呢?不是。一個人的能力須經過別人或自己的肯定才能獲得自信。心理學有個重大的發現,即認為肯定是一個人力量的源泉。
人的精神世界有五大支柱--自信、自尊、責任感、志趣、進取精神,其中自信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第一大支柱。有了自信,人才會覺得自己可愛,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才談得上志趣和進取精神。既然自信如此重要,那么,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該從何處獲得肯定以建立自信呢?
(一)小時候--母愛給自己激勵的力量
據說,曾經有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兒子既好動又淘氣,上幼兒園之前他在板凳上往往坐不住一分鐘。上了幼兒園后,媽媽參加兒子的第一次家長會,會上幼兒園老師把她訓了一頓:“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別的孩子都能坐住板凳,你的孩子在板凳上竟坐不住三分鐘!”媽媽從幼兒園回到家,兒子仰著小臉問媽媽“老師都說我什么了?”媽媽想了想,對他說:“老師夸你了,她說你以前在板凳上坐不住一分鐘,現在都快能坐住三分鐘了。”兒子很高興,本來平常只吃一碗飯,這次卻吃了兩碗。上小學后媽媽參加兒子的家長會,老師說:“你的孩子是怎么學的,成績倒數第一,連他的同桌都不如,什么時候他能追上他的同桌就好了!”媽媽回到家,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她說你盡管這次考得不好,但你努力努力就能趕上你的同桌!”上初三了,媽媽又一次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老師對她說:“我可告訴你啊,你的孩子成績懸著呢,他要是不努力就考不上重點高中!”媽媽的眼淚下來了,因為還從來沒有老師肯定過她兒子的成績。她回來轉告兒子:“老師夸你了,他說你只要努力就能考上重點高中”!后來,這個孩子不僅考上了重點高中,還考上了全國的一所知名大學。
美國GE(通用電器公司)前CEO韋爾奇是個商界奇才,而他的母親更是一位教育奇才。韋爾奇小時候又瘦又小還很口吃,而口吃的人一般都很自卑。為激勵孩子,韋爾奇的媽媽這樣對他說:“孩子,你知道你為什么口吃嗎?那是因為你太聰明了,你的大腦轉得太快了,而你的舌頭轉動跟不上,所以你就口吃了。”“孩子,你知道口吃的人為什么這么少嗎?因為聰明的人太少了!”……在偉大的母愛的鼓勵下,自信就像種子一樣在韋爾奇的心里生根發芽了。上大學后,韋爾奇喜歡到學校的西餐廳吃飯,每次他都會要一份金槍魚醬,可因為口吃,他總把一份說成兩份,故他每次都只好吃掉一份帶走一份,但他卻并不難過,反而這樣激勵自己--“你看,我多聰明!”
我國外交部長李肇星有一次做客新浪網,網民們對他說“您的才華我們很欽佩,但您的長相我們可不敢恭維”。李肇星聽了后笑著說:“是嗎?我媽可不這么認為!”李肇星外長的幽默回答,既展示了他對自己的自信,也向我們說明了母愛激勵的巨大魅力!
(二)長大時--自己獲得自我激勵的力量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意義,我們可以用自己獲得自我激勵的力量這種方式來詮釋世界。
1、從成功的事情中獲得力量
成功是一個人一生永遠的營養。如果一個人在崗位上連續工作兩年都還沒有過成功的感受,那么他將會產生一種職業枯竭感。從成功的事情中獲得力量是人類的先天性本能,可人群中卻有10%的人還不肯給自己這樣的肯定??當他們成功時,他們將其解釋為自己的運氣好,或者認為這一丁點成績根本算不了什么等等,總之他們就是不愿意肯定自己,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也不愿為自己積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取得成功就肯定自己其實是智慧人生的一種表現!
當你每前進一步時別瞧不起自己的進步,當你剛學會別人早已懂得的東西時請記住這也是你的成功。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導人們“謙虛使人進步”,謙虛雖然是做人的美德之一,但你不必謙虛地對待自己的成功,而要肯定你的成功,并從中獲得力量激勵自己再獲更大的成功。當你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或當你快速地融入一個新環境,或當你在職場上獲得第一份定單,或當你非常得體地完成某項任務,或當你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或當你制訂的某個計劃順利實施,或當你的領導非常賞識你并幫助你順利晉升……這個時候,就請你肯定自己的成功并給自己一個熱烈的掌聲吧!
2、從失敗的事情中獲得力量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一場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戰爭中曹操因為不熟悉水上作戰,他的八十萬大軍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他只能帶著幾個親兵逃向華容道。到了華容道,曹操發現這里地勢險惡卻沒有伏兵,不由得仰天大笑,“天不滅我也”!曹操的胸懷由此可見一斑。按理說,曹操帶領的八十萬大軍被打得慘敗,他還有什么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可是曹操沒有氣餒,反而從華容道的天險看到了自己再次崛起的機會。
3、從自己的過去獲得力量
我們從小到大,一路上總會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在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起很多成功經驗,但這些成功經驗大都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蟄伏。當我們遇到一個超越了當時自己能力范圍的大的挑戰時,我們常常會感覺壓力很大,并且會畏懼會退縮,這時,我們過去的成功經驗便可以給自己提供應對挑戰的力量。
有一個小伙子,大專畢業后到一家公司工作,由于他的學歷較低,公司便派他去干又臟又累的機器維修工作。小伙子雖然不懂機器維修,但他的工作興致甚高,每天從早到晚地搗鼓機器,慢慢地他由原來的不懂變成了逐漸熟悉,最后達到了精通,連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修不了的機器他也能輕松搞定。后來,小伙子被公司派去做了市場
營銷員,有一次上司要他到西門子公司講解本公司的產品,并暗示他如果這次講解成功將有可能獲得提升的機會。小伙子雖然渴望提升,但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一想到西門子公司的員工大都是博士而他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大專畢業生就心慌不已,另外,他還擔心一旦做不好這次講解就有可能失去提升的機會。因為總擔心要面臨不好的結果,小伙子變得焦慮恐慌起來,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相關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小伙子該從何處獲得力量去應對這個挑戰呢?答案是從他的過去尋找力量!于是,小伙子回憶起了他剛進公司時的那一幕幕情景,慢慢地他又找回了自信:“既然過去的我能夠成功征服挑戰,這次我也一樣可以征服!盡管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確實水平很高,但他們并非什么都懂,正因為如此公司才會派我去給他們做講解。我只要克服自己的怯場心理,找出他們感興趣但卻了解不多的話題并為此多做準備,相信我必將獲得成功!”自信建立起來了,小伙子的焦慮恐慌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后來小伙子的講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因此實現了夢想中的提升。這個小伙子的事例告訴我們:只要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跨越過危機、征服過挑戰,那么他就可以從自己的過去獲得力量。
(三)成熟后--從別人身上獲得力量
1、從比自己弱的人身上獲得力量
從比自己弱的人身上獲得力量也是人類的先天性本能。跟別人比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當別人比自己在某方面弱小或落后時,我們就會充滿自豪感與成功感,相信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曾受過這樣的力量推動。我們中的大多數之所以不斷學習、不斷奮斗,就是為了能讓自己或自己的家庭過上比別人更好的生活,或者能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階層中生活。
2、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量
我們能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量嗎?讓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在北京SARS期間曾有一位女性向心理熱線打了一個求助電話,反映自己在家已經躲避多日,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緊張得不能正常生活。接線員對此表示理解,之后問她“家里還有其他的人嗎?”她回答說:“有呀,我爸。”“他現在怎么樣?”“他好著呢,吃得飽睡得香。”“他怎么能吃得飽睡得香呢?”“我想他肯定是認為天塌下來有大個的給頂著。”“你也可以這樣想一想,也許你就不會緊張了。”結果這位女士聽從了建議,從她爸爸身上獲得了力量。
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量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能力。以青少年為例,他們普遍存在著一個偶像崇拜期,這一時期的他們會選擇一個投射了自己未來理想的人物去崇拜,如自己的父母、政治家、科學家、歌星、影星、球星等等。他們會收集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信息,模仿他的言行舉止,渴望自己將來也像他一樣有魄力、有胸懷、有學問……一想到將來自己要與崇拜的偶像一樣有所作為,他們心中就會涌動著激情,而這種激情會轉化為他們成長的重要力量。有一首歌唱到“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便是青少年們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我們身邊和自己相差不多但卻活得更好的人會很容易給我們帶來壓力并讓我們產生嫉妒心理,那么我們該如何克服心理上的不平衡并從這些人身上獲得力量呢?有一位優秀的女性,她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某機關工作,之后她開始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帶孩子,忙完之后她發現世界變化太多太快,而她自己一眼望去就能知道20年后自己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未來。因為不甘心,于是她在近40歲時毅然辭去了原來的穩定工作,并參與了一家外企的應聘。在應聘時她考慮到自己沒有一點外企經驗,便決定應聘最低崗位。可這家外企非常看好她的履歷,決定聘用她做人力資源主管,月薪4000元,這大大超出了她的期望值,于是她欣然受命,并勤奮工作以回報“伯樂”。可就在她上崗三個月后,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她的頂頭上司月薪一萬,于是她心理上開始不平衡了:“上司的能力和自己相差不多,憑什么上司的工資比我高那么多?”為出這口怨氣,當時她想出了兩條對策:一是離職,再也不給他們干了;二是不好好工作,讓他們有苦說不出。可平靜下來后她突然醒悟道與上司工資的差距對她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上司能掙到一萬的月薪,就意味著只要她好好干,她也可以每月掙到一萬元甚至更多!這么想著,她決定不再賭氣了,干勁于是又回到了她的身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身邊和自己相差不多但卻活得更好的人身上獲得力量,只要我們想并且努力去做,我們就可以超過這些人并比他們活得更好!
跟別人“比”,就是要比出力量,但如果“比”不能帶來力量,就要懂得放棄。當我們不如別人時,我們要把他當成前進的目標,期待有一天能夠超過他而從他那兒獲得奮斗的力量;但當我們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超過這個比我們強的人時,我們就要停止并放棄和他的比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換個不如自己的人來比,也可以拿自己的過去跟現在相比。總之,哪種“比”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我們就怎么去比--這就是“比”的真諦!
李焰簡介
清華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副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兼任全國高校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等職。
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心理健康。臨床偏愛青少年短程心理咨詢。先后承擔和參與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教育部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4項研究課題。曾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健康心理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等雜志上發表論文40余篇,2006年出版《壓力管理實務》一書。
轉自《清華繼教》18期
隨機讀管理故事:《推銷你的夢想》
邁克是德國一家保時捷分店的銷售經理,他頭腦靈活,善于出奇制勝,用一些新穎的方式招徠顧客,在業界素有“鬼才”之稱。可是最近半年來,由于周圍新開了幾家名車銷售店,競爭激烈,接連幾個月,邁克所在店的銷售額不斷下滑,邁克很傷腦筋。
一天早晨,他撥通幾個有購車意向的客戶的電話,預約了前去拜訪的時間。隨后,他叫上一個助手和一名攝影師,帶上了電腦和打印機等設備,開著新車向第一個目標客戶家駛去。
當車開到那個叫喬恩的客戶家門口時,邁克一行下了車。邁克并沒有急著去敲喬恩家的門,而是在喬恩家門前屋后轉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將新車開到一個適于做喬恩家的停車位的地方。隨后,邁克吩咐那個攝影師給房子和車子拍照,并告誡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車與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邁克的要求,攝影師忙活起來,他從各個角度對車和房子進行取景。不一會兒,攝影師拍好了一張照片,攝影師將照片傳到電腦上,通過連接在電腦上的打印機打印出了照片:只見在一棟有白色窗戶的赭色房屋前,靜靜泊著一輛嶄新的黑色保時捷,房屋前的幾棵樹落下的黃葉鋪滿了地面,一片樹葉剛好落在新車前面的擋風玻璃前,整個畫面看上去是那么協調、完美,不禁讓人聯想到照片里這一家人的安適和富足。邁克拿起照片欣賞了一番,對攝影師翹起了大拇指。這時,房屋主人喬恩出來了,邁克上前跟喬恩簡短地寒暄幾句,送上那張照片,然后跟喬恩道了別,一行人開著車,向另一個客戶家駛去。
一天下來,邁克帶著助手開著新車重復做同樣的事情。他的這一舉動讓助手和所有的員工們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兩個多月過去,邁克的店沒有對新車進行過一次撒網式宣傳,也沒有跟競爭對手進行過價格宣傳戰,只是為154戶有購車意向的人家拍攝了照片。奇怪的是邁克此舉卻換來了極高的成功率,154戶人家中,有超過30%的住戶預約看車,最終的成交率也極高。那些決心購買邁克的車的人,幾乎都說過類似的話:“車很漂亮,也許是最適合我們家的一款車。”
看著銷售額一天天高起來,員工們都很驚訝。原來,這是邁克想出的一種聰明的促銷手段,他根據有購車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張張車與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們對擁有照片里那輛車的美好渴望和聯想。因為看著照片里新車與房屋完美搭配顯示出的那種和諧、豐足的意境,誰不會為之心動并說服自己買下那輛車呢?邁克意味深長地說:“我推銷的是車,更是在推銷購車人心中那個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啊。”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