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做企業誰會想到利他呢?大部分都是利己的,就是為自己掙點錢,稻盛也是在其他的企業里做得不開心了,所以才自己創業,最初的目的是為他自己,直到他創業創辦第三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他遇到了大情況,11位一直追隨他的員工把他攔住了,而且要求他承諾定期加薪,要對未來做出保障,這些領頭的人說如果你不答應的話,我們就集體辭職,這件事兒把稻盛給打蒙了,他當時很年輕,才20幾歲,后來他用了整整三天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然后去跟員工交流。他深知這些員工的工作態度非常的認真,因此他沒有認為自己是被這些員工所要挾,反過來他反思的是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有問題?經過這件事兒之后,稻盛開始意識到這些員工理應不感興趣,憑什么要為你的個人抱負去奉獻我的一生呢?雖然他當時沒有立刻答應一些員工提出的具體要求,但是從此之后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把公司的目標變成了全體員工都能接受的目標,他為所有員工未來的幸福、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做出保障,他自己明白一味的讓別人為你目標做出貢獻,不會有人去為你奮斗的。
稻盛的哲學其實可以上溯到中國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大學者,王陽明,他認為“依良知而行必得天理,依天理而行必得天助”,這就是稻盛后來所理解的“自利自生,利他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