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必須明白,教育是一門科學,永遠有無窮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不斷研究,讀經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認為,幼兒理解力有限,與其讓其理解,不如讓其背誦。然而事實上,幼兒的理解力遠比大人想象的強。一個哪怕三歲的小孩,在看動畫、聽故事時也會有自己強烈的偏好和選擇,事后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很多問題,產生很多心得。此外,幼兒的審美能力也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優秀的教育者總是善于借助孩子們的理解力和審美力創造成效。從這個角度講,不管多大的孩子讀經,都應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他們的理解力和審美力,這也可理解為讀經所須遵循的“人性原則”。以年幼無知為由,推行強制讀經,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天性,也會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它會給教育者不自我反省、不進行改革的懶惰行為提供借口。
當然,幼兒的理解力不同于大人,適當的背誦是必要的。我認為在小學及以下階段,有選擇地讀一部分經典,特別是一些文句優美、押韻良好、內涵深厚且有助于打下文字基礎的蒙學類經典,也許是最佳選擇。一開始就把思想內容復雜的經典如《論語》《孟子》甚至《禮記》《周易》《尚書》《左傳》等作為幼兒讀經的主要內容,究竟如何能開啟他們的心智,我不是很理解。事實上古人在讀經教育中很重視次第,此即我所謂讀經的“階段原則”,朱熹《大學章句序》即已明言。
讓我們永遠記住一條:讀經首要和根本的目的永遠是實現人的健全成長。我們從來不是為了讀經而讀經,也不是因為經典多么重要而讀經,讀經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成為真正的人,包括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等。沒必要讓幼兒們過早地承擔過于崇高的文化理想或過于沉重的民族使命。不要忘了:孩子首先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讀經者。一旦我們忘記了這一點,很可能就已經把經典教條化、非人化,脫離了生活和生命。因此教育者應時時追問自己,你自己真的理解那些經典了嗎?你真的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人格力量了嗎?如果自己還做不到,又怎么能教育好別人?
此外,古人足不出戶可以知天下,因為古代社會基本上是靜態的,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其緩慢,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保持不變。然而,今天的情況完全不同了。人們甚至不能根據幾年前的經驗判斷未來,何況幾百年前的經驗。正因如此,應當提倡把讀經和其他知識、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把體制內教育和體制外教育結合起來。不能想象一個孩子不學習數理化、史地生,不接受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僅靠讀經就能適應現代社會。在古代條件下,人們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并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更重要的經典或知識,這顯然是時代的限制。今天我們不可能再認為“四書五經”足以代表一切重要知識的來源。因此,不應當提倡那種脫離現代生活的純讀經教育,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讀經目標。
那種把讀經和其他教育隔離甚至對立起來的做法,忘記了讀經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讓我們脫離現實、故作高雅。
綜上所述,我主張讀經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人性原則,二是全面原則,三是階段原則。所謂“全面原則”指兼顧其他學習,追求全面發展。(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