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前世今生
國學包羅萬象,涵蓋了中國文化與學術諸多方面。說起如何定義國學、具體包括什么內容?卻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到現在仍尚未達成共識。在當代中國比較正式的官方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更多地將其表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歷史上看,最早將“國”與“學”建立關聯的是中國第一部關于教育學的專著—《學記》。據其記載,“國學”二字在中國古代最早的含義是以國家名義舉辦的學校。這種理解顯然與我們今天想表達的國學意義相去甚遠,但是,它至少告訴我們,國學的內容應該體現國家的意志,必須是有利于塑造國民,提升國民的家國情懷與文化素養。
湖北襄樊四中的學生在市區仲宣樓前齊誦諸葛亮的《誡子書》
其實國學是近代以來,特別是清朝中后期以后,在西學東進,東學漸衰的社會背景下,一些精英人士為了保護中國文脈,守住中華文明特質而提出的、與西學相對的一個概念。如果站在整個中華文明的基點上來定義國學,從廣義上來講,國學乃中華之學,是中華文明創造的所有知識體系的綜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狹義上來說,國學即中華文化中關于立德、修身、治國、平天下之學。
國學并非曲高和寡
國學給人聽起來有點“高大上”,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從來就不會脫離社會,而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時刻指導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導向,用今天的話來講,具有某種“基因”特質,即磨不掉,又離不開。
比如,我們常講“忠孝信悌,禮義廉恥”。這八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導向,時代不同,其表現形式不同,但其精神內核卻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
舉例來說,“信”,即誠信。孔子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人信用都不講了,別的品德就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今天社會上興起一股“抓老賴”的熱潮,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些不守信的行為污染了整個社會環境;從世界范圍看,建立良好的誠信體系也是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恥”,即指人要有羞恥之心,必須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比如在歷史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國有道,貧,恥也;國無道,富,恥也。”意思是講,國家興旺發達,你卻活得很貧困,充滿牢騷和抱怨,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一個人應該積極去工作,用雙手去創造財富,追求幸福;如果國家山河破碎,一個人卻活得很富裕,悠哉悠哉,自鳴得意,也是很恥辱的事,一方面說明你在發國難財,另一方面,說明你沒有家國情懷,只圖個人享樂。
站在一種更系統的角度來看,國學是提升國民品德的一種有效路徑。國學的基本精神就是立人,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價值導向是通過改造人,進而改造世界。一個人只有構筑起私德的底線,才有可能擁有公德。明代大儒王陽明就講,“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山中的賊再兇狠,只要下決心,一定可以清除,而心中之賊,是指一個人的享樂心、貪婪心、利已心,它是無形的,卻又時時刻刻左右著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因此,通過學習國學,能把人的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靈魂深處增加“致良知”的自覺性和慎獨精神。
國學也是凝聚一個民族的有力精神支撐。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有了共同的文化及由其產生的價值基礎,人與人的靈魂就更易接近。分裂一個民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割裂它的文化,遺忘它的歷史。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戰亂和分裂,但最終都能夠回歸一統,這與秦朝當年的文化統一是分不開的。所以,面對未來,無論社會形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國際環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華民族只有不斷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識,才能夠風雨同舟,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國學還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基礎源動力。當年,在東方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通過自強不息的精神生存下來,并且創造出燦爛的青銅文明和輝煌的農業文明。后來,因為對世界認知模式的不同,我們沒有沿著現代科學的方向去認識世界,遭受了種種苦難。覺悟之后,我們明白,我們必須尋找一條更加科學的人類發展道路,面對未來,中華民族必須堅定創新和自強的理念。中國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以人為本的文化導向,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將會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對這一點,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越來越有認同感。
“國學熱”需冷靜看
如今,“國學熱”出現已有20多年了。中共十八大之前,“國學熱”主要體現在民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很多人突然發現自身幸福感似乎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于是,人們希望尋找到一片“芳草地”來寄托情懷,國學成為很多人的選擇。而十八大之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為官方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來推動。這是提升全民族道德水平,打造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一次思想領域的重要布局。
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各樣弘揚國學的形式都出現了。比如繼大眾紛紛點贊的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賽》,一些大學陸續成立“國學院”或“國學研究院”,中小學教材中增加國學內容等等。這些形式對形成弘揚國學的氛圍是有幫助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學習國學需求愈加旺盛的情況下,一些以謀利為目的的組織也一哄而起,可以說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針對這種情況,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監管,我們個人也應該提升鑒別力,以防上當受騙。
不可否認,很多有識之士以及正規機構都有弘揚國學的善意與決心。要想弘揚好國學,關鍵在兩點:一是國家應出版一些標準教材,使大眾提升基本素養,具備鑒別能力;二是建立國學教師的資格認證制度,防止某些人讀了幾本書,有了點個人看法,便以“大師”自居,招搖過市。
復興國學助力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意味著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歷史和文明,除去籠罩在中華民族上空的“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增強文化自信,必須要加強學習,只有進行系統地學習,才能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之所在,也可以更好地剔除糟粕。那么,如何使中華文化能夠得到有效地傳承?無非是以學促行,以行帶學。
首先,要將國學內容更好地植入教育和培訓的各個環節,真正用優秀的文化來培養人和塑造人。改造一個社會,最好的路徑莫過于改造教育。現在各類教材中,雖然零散地分布著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某些培訓班也加入了相關的課程,但是,總體感覺是雜亂的,要么過于實用,要么過于功利,對經典的解讀缺乏有效的引導。
其次,要通過弘揚正氣來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精神。中華文化的主旨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宣傳忠于國家、講求誠信、敢于擔當等優秀個人和團隊時,要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掛鉤,增加其品德的厚重感和歷史感。當然,對那些違背中華文化基本價值精神的反面案例,也要敢于剖析,形成一種“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必須讓一個社會懂得分辨美丑善惡。“行勝于言”,人人都自覺信守良知與美德,這是對文化最有效的傳承。
在世界舞臺發聲
站在新時代的基點上,我們的文明必須要發出聲音,我們的文化必須要重新煥發活力。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標志不是簡單的經濟指標,而是文化與文明的世界認同感。
來到陜西咸陽的乾陵前,我們仿佛看到無數穿著奇裝異服的各國使節,帶著朝圣的目光來到世界上最繁榮的長安城,他們目睹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從科學技術,到輝煌的建筑;從服裝服飾,到溫文爾雅的生活狀態—這就是盛唐。所以,伴隨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我們必須要增加文化的自信,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輸出力度,讓世界人民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真正的中華文明。
立足于時代的需求,如何讓中華文化不斷地走向世界文化中心?首先,每位中國人都要成為優秀的中華文化踐行者和代言人。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工作、學習或者旅行。身在國外,便代表著一個國家,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形態。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對樹立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年,正是因為很多人沒有這個意識,行為乖張,嚴重損害了中國形象和文化形象。
其次,通過各種形式開展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比如中國的民族音樂,無論其韻律,樂器,服裝,以及表現的手法,都具有其獨特的審美,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與西方音樂同臺展示,互補有無。2017年,在美國華盛頓的藝術大廳舉行了一場四川民族樂團的演奏,古箏的靜美、古琴的悠遠、豎琴的靈秀、笛聲的悠揚,再加上藝術家身上那艷麗的旗袍和柔美的音樂表現手法,可謂驚艷全場。作為一個中國人,站立其間,自豪感倍增。再比如武術、美術、服裝、餐飲等等,這里面都有中華文化的大哲學。
最后,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中華民族的標識與形象也十分重要。縱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服和獨特的儀式,看到這些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些國家,及其歷史與文明。比如在英國,衛兵穿上中世紀的軍服,騎著馬來歡迎嘉賓成為最隆重的歡迎儀式。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被稱作“服裝上國,禮儀之邦”,我們應該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結合,創造當代中國獨特的文化標識,增加文化的儀式感和尊嚴感。比如,某些學校在學生畢業時專門定制了漢服,使整個畢業儀式極具中華味道。在一些重大外事場合,我們也可創新自己的外交儀式,使“禮儀之邦”的歷史底蘊得到更大程度地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