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赴約定地點采訪前的最后一刻,主編高行鳳告訴我:“這個人很厲害,他的課是我聽過的水平最高的,現場掌聲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三個“最”的贊譽讓小編心里對即將謀面的男一號充滿好奇,抓著電話非要問個究竟,“他講課的方式很獨特,語言幽默,見解獨到,旁征博引的例子都是他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哦,還有,他的PPT做的也很好。”如果當時時間充裕,我的主編是不是還會羅列更多的優點,關于同濟大學教授王健和他的課。
孫靜蔚老師說曾經有人聽過一次王健老師的課后,急切地問:“下次王老師的課是什么時候?”
“是在外地的。”
“沒事,我可以出差。”
至此,我在想象王健教授的課有著何等的魔力,為何讓這些聽過無數次名人講座的成功人士如懵懂少年不期而遇花季女孩般期待憧憬著下一次相逢的美麗。
處處留心
一步踏入江橋鎮新澤源,便與身后的都市從此絕緣。各式花木、盆栽、花棚、木屋稀釋了車水馬龍的嘈雜;一條安靜的小河,三三兩兩護院的“阿黃”,幾根高掛枝頭的絲瓜,還原出陶淵明“歸園田居”式的自然。在此初識同濟大學廣告系主任、中國創造學會常務理事、“優勢富集理論”的創始人、《創新啟示錄——超越性思維》、《讓思想沖破牢籠》的作者王健及助手孫靜蔚老師讓本次采訪也創新了一把。
打開角落里一扇不引人注意的柵欄門,進入一個幽靜如詩的院落。雖然時令上已入仲秋,但院子里依然綠草茵茵,低矮的柵欄圍墻上盤滿了藤蔓。夏天的陽傘還矗立著,一條創意的小溪輕輕地流淌著,把院子襯托得更加安靜了。東側小河里的綠苔如一層絨線毯覆蓋在河面上。這也許是王健教授特意為自己開辟的后方小院,在這個東方明珠般璀璨的都市里,給自己一個邀“三五知己,舉杯小酌”的去處,一個“寫文章,寫書”的絕佳氛圍。
院子的愜意來自主人的用心營造,在眾人簇擁的上海灘,給自己開辟一個轉身回望的地方,在身體沖破羈絆的時候,思想沖破牢籠也有了一個“老適宜”的環境吧。透過大大的落地窗,目光的那端鋪滿綠色,這邊是用心的講述。
曾經,在某個得不到正常保護的年代,作為“黑五類”子女,尚且年幼的他意識到原始力量在維護人生存上的重要性,于是自己開始琢磨摔跤拳擊等力量型活動的技巧。良好的體質加上靈動的腦瓜使他很快成為圈子里小有名氣的摔跤能手,一來給周圍蠢蠢欲動者以威懾,二來還獲得了“尊重”這種當時難得的精神奢侈品。這項技能一直到江西插隊時還讓他勝人一籌。
俗話說“三歲看老”,我想這在王健教授身上是應驗的。用心而為使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獲得了相應的收獲,從小時候自己琢磨摔跤實現基本的人身安全,時至今日,他琢磨的大小玩意已經五花八門,主編贊譽的PPT就是一例。“出去時隨時拍下一些東西,用作論證的素材,沒相機時眼睛就是最好的相機。”所到之處的一沙一葉都被他“印”象于心,用到著作中,講課的PPT里:商家的活動宣傳海報、飲料吸管、早餐碟子,報紙上的某句話······由此一來,自己使用的素材絕不與別人雷同,簡直是一篇王健見聞日記,焉能不獨特?
此外,王教授還擺弄當代裝置藝術或許是你沒想到的,比如構想中的用碎玻璃片做機槍坦克,寓意深刻又絕對環保,來隱喻武器的脆弱;比如用鉆石鑲嵌在數層玻璃內,配上燈光可以做成浩瀚的宇宙星空圖,比如······渾然不覺中,我也成了期待下一次聽他講述更多創意的懵懂少年。
門道也熱鬧
小時候看雜技,經常聽到大人們說“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我一時不知道自己看的是熱鬧還是門道,只知道如果老師上課也跟雜技一樣好看就好了,既熱鬧又有門道。遺憾的是一直到畢業,我都未了此愿,中學時還險些被一位代數老師的熱鬧授課法耽誤前程。慶幸的是,在今天,我開始相信有人可以把門道講得熱鬧,熱鬧可以不失門道。
請看面前的一只空水杯,從現在開始,慢慢裝水進去,直到所有人深信杯子已經滿得不能再裝了。然而,就在這時,在眾人的見證下下,王健教授開始繼續放東西到水杯里,一根曲別針、兩根曲別針、三根、四根······一盒放進去了。哇!臺下想起雷動的掌聲。
還能放嗎?光、電、熱。。。。小船。。。。還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正真是一沙一世界,萬取一收。。。。。。
如果節目到此為止,那是魔術,可他不是魔術師劉謙,他是創新思維理論的研究者,作為學者,他的目標不限于演示給大家“不可能”怎么變為“可能”,而是引導你的思想“沖破牢籠”,而讓你興奮的“熱鬧”只是拋磚引玉而已,牛!
可能你是一位不關心純理論研究的實業家,但你不可能不關心你企業的經營。當這裝滿水的杯子象征著你行業內已經飽和的市場,曲別針是后來入駐的品牌時,你是否還能無動于衷?王健教授提醒你:往往是我們頭腦里的不可能使我們失敗。因為很多事情,在我們沒開始做之前會認為這件事太難了!
紅海里打藍海戰略;不是調查市場、適應市場、滿足市場需求,而是“創造”市場、“創造需求”。。。一個個概念真是“匪夷所思”
創新可以習得
凡事皆有因,如今這個既能夠在大學講授心理學、美學、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又能為企業家講授證券投資、企業管理的“王老師”,當然亦有他的“工夫”。他的優勢富集效應由生物學引申而來,他的微量演變由物理學原理中得出。“我的知識結構比較雜,興趣也比較廣泛,對天文學、物理學都很感興趣,很小時候就偷偷看姐姐的物理書。”
作為學員們嘖嘖稱贊的創新偶像,每一個企業人在遇到瓶頸時都希望有他一樣的創新思路,讓前面的路豁然開朗。王健教授的創新思維對交大海外教育學院的學員們來說是否有可操作性?我們可否有他一樣天馬行空的思路?王健老師給了大家一個確切的答案——創新可以習得。
“我們有很多創新的機會,只是你沒有養成創新的習慣和意識。創新意識可以灌輸,通過不斷的學習,不管是通過學習他人還是聽講座,甚至是閱讀一部文學作品,聽一場音樂會,都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養成創新習慣。”由此我似乎尋到了王健教授保持持續創新活力的秘密所在,我把它“舉一反三”為知識“富集”。就像他自己在論述隨機進化中的裂變理論時,他這樣論證:在一個裝滿滾珠并處于極限平衡中的巨槽的一端加入一個滾珠,巨槽有細微傾斜變為進一步傾斜直到這種傾斜成為不可逆轉的巨槽顛覆。物理學的機械運動和哲學的量變質變在他的知識結構中“富集”為主人的“優勢”。
優勢富集效應”是論述世間萬物演變規律的理論,當然包括企業生存的規律。王健教授通過大量事實論據提出“先者生存”,他告誡企業家們為適應未來新興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先行一步。“早期我們可以通過加班加點來完成原始積累,但員工不是機器,所以這種模式不能持續,要尋求出路只能創新。國外已經開始醞釀每周4天工作制,他們也開始衡量我們的用工標準。而且從人道上講,剩余價值剝削也不道德。”“對于一個企業主來講,他的創新相對簡單,他只要鼓勵員工創新,點子就是無窮的,像海爾每人每年出兩個點子,這就是巨大的財富。
“創新在本質上幾乎是零成本、零風險的”;“壟斷是社會為創新支付的成本”。。。。。。這是什么驚世駭俗的怪論啊
對他而言,創新是一種必須的改變,而且能帶來心情的愉悅。“習慣思維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在某些人身上有利,但到了一定階段就必須變化。形勢變了意識不變就會出問題。比如以前單位的通知都是書面的,現在變成了電子郵件,你不會操作,沒接到通知,那是你的問題。時間一久,就會吃虧,就開始思考改變的問題。”“創新過程有愉悅和痛苦,但創新的結果一定是愉悅的。”同時他的創新沒有極限但理性的,“創新無局限,但是新的事物需要穩定期。如果一個東西創造出來還沒有穩定下來,就馬上被替代了,那就會造成混亂和資源浪費。”
采訪結束時與王教授及助手孫靜蔚老師一起趕回市區,他駕車的身手讓孫老師時不時提醒“慢點!”,這似乎不是一個50多歲的人需要讓人擔心的,這一點很像他身上隨時迸發的創新活力般生猛。
關鍵詞解析
富集:生物學術語,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濃縮(bio-concentration),指生物個體或處于同一營養級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并積累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導致生物體內該物質的平衡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
優勢富集效應:起點上的微小超越經過關鍵過程的基數放大會產生更大級別的優勢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