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盜墓猖獗時,能買得起鏟子的人都去盜墓。但都是歡樂少悲傷多,簡單而言,就是緣于人性。最初,盜墓者有兩個。找到墓門后,一個先下去,把墓里的寶物放進包裹,上面的那個就用繩子把包裹提上去。但經常發生這樣的事,上面的拉繩人拋棄下面的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有人召開全體盜墓者大會,會議規定,以后盜墓,同伙之間必須是親戚,最好是父子。可是,縱然是父子,也有兒子把老子拋棄在墳墓里的事發生。
度陰山:最好的制度,就是逼人致良知
懂人性的人最后規定:父子二人去盜墓,下去收拾財物的人必須是兒子。這規定出臺后,就再也沒有把人丟在墳墓里的事發生。
乍一看,這是優良的制度設定。但制度設定的背后,其實就是人性。兒子對父親的愛遠不如父親對兒子的愛,人類所以能繁衍至今,就是因為這種上輩對晚輩的毫不保留的愛。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父親對兒子致良知。其實,制度的設計者就是讓父親向兒子致他本然的良知。

【2】
據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當時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從概率來就講,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死掉。
美國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降落傘合格率達到100%。
廠家負責人無可奈何地說,我們真是到極限了,合格率不可能100%。
美國軍方負責人對他們說,肯定可以100%。這樣吧,以后你們送來的降落傘,我從里面隨即挑出幾個,你們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
據說,奇跡出現了,從此,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100%。
你也可以說,這是良好的制度設定。但它背后,仍是人性。人是趨利避害的,與生俱來。你若想他憑良心做事,大道理的作用微乎其微。只要盯準其“趨利避害”的人性,設計一種方式,他沒有別的出路,只能去憑良心做事。
【3】
1519年,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朱宸濠當初和中央政府的許多太監勾結,他被平定后,很多太監擔心自己的前途,于是慫恿皇帝朱厚照南下,并要朱厚照下圣旨,要他們去取朱宸濠。
兩個太監披星戴月,跑去王陽明處,要他交出朱宸濠。王陽明對他們說,朱宸濠我是死活都不交的,他雖然被擒,但黨羽仍在民間,交給你們,我不放心。
太監大鬧起來,王陽明安撫他們,先吃飯,吃了飯再說。
于是,他們被請到竹樓上,他們一上去,王陽明就命人撤了梯子。無論兩個太監在樓上如何喊叫,王陽明充耳不聞。
喊叫的累了,兩個太監坐在飯桌前歇息。飯桌上沒有飯菜,只有一些文件。百無聊賴之下,他們打開文件,才看了一頁,就魂不附體。
這些文件都是信件,是他們當初寫給朱宸濠的,里面自然有阿諛諂媚,甚至有大逆不道的言辭。
當他們魂飛魄散差不多時,王陽明走上來,對兩人說,二位還要不要朱宸濠了?
兩個太監面面相覷,王陽明叫來人說道,把這些文件都燒了吧,沒有什么用啦。
最后,太監沒有要朱宸濠,反而對王陽明感激不盡。
王陽明對太監,使用的就是逼他去致良知。良知,能分是非、善惡、利害。兩個太監面對一大堆信件,自然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知道了這個,自然就肯致良知了:不要朱宸濠了,只要老命。
這是制度設定的正念:如果你不主動致良知,那我就逼著你去致。
人類法律、制度的唯一目的或者說是終極使命,就是保護人的良知。行善有善報,行惡得惡報。制度應該是從人性出發,保護那些主動致良知的人,逼迫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非致不可。
(作者:度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