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紛擾多時的“蘋果稅”終于落地,輿論一片嘩然。從早期微信關閉ios打賞功能,到近日蘋果公司正式公布條文:在APP內向原創者的“打賞”屬于應用內購買。媒體一致口誅筆伐,錘子科技掌門人羅永浩的一句:“確實很惡心”,也是賺足了眼球。
事實上,針對支付公司卡在支付入口與應用開發者收取通道費用,不是蘋果一家而為,即便是三大運營商在計費通道上,也是按業務情況,實行四六、三七、二八等階梯狀分賬方式。回到ios上,在人家的地盤使用人家的支付通道,扣除對應比例的金額,這點上蘋果錯了嗎?具體如微信,同樣是APP應用“得到”,使用的是蘋果的支付通道,而微信卻在ios系統下,使用自家的計費通道,這本身合理嗎?如果反過來,在微信中,使用支付寶的計費通道又會如何呢?再者,針對本次爭議最大的焦點:打賞算不算是試心情而定的小費,小費分成收費是否合理?我以為,既然之前蘋果公司沒有明確規定,那么,此次對該條款定義細則也無可厚非。另外,即便算作小費,使用的是ios的計費通道,蘋果攔腰收取“過路費”,說起來似乎不太光彩,但真要較起真來,也無明顯不妥之處。
針對眼下的紛擾,我們姑且不論蘋果制定這次細則的對錯,單就爭議本身而言,是個好的事情,任何有爭議性的問題,擺上臺前,都會有利于規則的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但是以義氣本身用事,來顛倒商業邏輯,卻是值得商榷。
當年,騰訊與360之爭,騰訊憑借龐大的用戶規模發布公告稱將裝有360軟件的電腦停止運行QQ軟件,引發軒然大波,爭議聲浪此起彼伏。可即便如此,用戶還是一邊罵著QQ的霸道,一邊無奈的選擇卸載360,事件最后止于工信部的介入,雙方握手言和。
同樣事件,2011年備受關注的淘寶大戰,最終以淘寶商城新收費規則的延緩執行告終,各位淘寶賣家的勝利,除了齊心協力的聯手抵制,也有競爭對手拍拍及易趣網的及時出手——搬出諸多優惠,促使他們紛紛“搬家”,最后逼迫馬云不得不放棄之前制定的規則。這些真實案例的背后都充分說明了,商人的本質是趨利的,商業社會的邏輯是競爭法則下的弱肉強食。你可以指責蘋果的霸道,可以指責它的強權,但是你無法阻止它在自己的地盤,定義自己的價格規則。
至于說,蘋果此舉是否會帶來大規模的用戶流失?我看未必。在新京報最近針對打賞,蘋果公司分三成的用戶調查問卷中,有56.3%的受眾表示不贊成。但同時也有35.8%的用戶,表示了贊成,蘋果在為各APP提供渠道的同時,向賣家收取過路費,從本質上并沒有錯誤。沒有蘋果的應用,就沒有這些收益。如果說蘋果仗著用戶基數多搞壟斷,那就更談不上了,目前,國內主流的手機還是以安卓為主導,蘋果的市場占有率還談不上20%,訴其壟斷,其實有為偏頗。
當然,從目前輿論的反應來看,罵聲一片,蘋果針對打賞收費的行為確實值得深究,不少用戶表達了不滿和失望,可能會導致其在中國市場額度進一步下降。但是在商言商,輿論一邊倒的指責蘋果,對平臺應用的開發者而言并沒有實質的好處,不如努力發展自身業務,獲取更大的議價資本;對國產手機的制造商而言,加把勁,努力把蘋果的用戶爭奪過來,狠狠地甩上“蘋果”兩個巴掌。
“老子不爽,就要罵你!”當然可以,但是最終還是要落在商業邏輯中。這個世界終究是要靠自身實力說話。如果有天,開放的安卓系統,可以不受病毒侵襲,在安全性上足以媲美蘋果系統;如果有天,安卓的插件,可以進一步加強用戶體驗,消費者誰還會選擇貴價又霸道的iPhone8?如果有天,叫板過程中,微信或者哪個應用體量過于龐大,蘋果反過來要考慮它的成本和損益,那才是真正的揚眉吐氣。
“過路費”也好,霸王條款也罷,爭議終究會隨時間平息。該妥協的公司一樣會妥協,也許有天蘋果會因自己的封閉、霸道、創造力等一系列問題失去市場,那也是它自食惡果,而我們要做的是,學會隱忍然后奮進,在說“不”的時候,能夠擁有足夠的底氣和條件拒絕它的野蠻,才是雪恥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