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發商
批發商的概念是以前對商人的一種叫法,現在已經逐漸趨向于被淘汰。顧名思義,批發就是一批批進貨,然后往外一批批地發。可見這樣的生意沒有什么計劃,只是一個貨物買賣的概念,而少了管理和控制。所以批發商,一般是企業,用來說沒有服務終端意識的坐商。
批發商的特點
批發商區別于零售商的最主要標志是一端聯結生產商,另一端聯結零售商。與零售商相比,批發商特點是:
(1)擁有大量的貨物
(2)只大量的出售,不提供零售業務
(3)出售的物品的價格會比世面上的買的底
批發商生存的三大壓力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消費者終于迎來了商品豐富的買方市場。人們不僅感受到自由選購的樂趣,也對經營者的商品、價格、服務等硬件與軟件提出新要求。所謂的“出廠價”、“特價”、“無中間環節”等經營方式更多地迎合了顧客的求廉心理,對消費者的需求快速反應(ECR)更成為商家立足市場的法寶。
零售商業業態全方位創新,各種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專業店、專賣店和便利店等新型業態迅速分割了原來百貨業主導的零售市場。同時,零售商業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革,一批有實力的零售商家,依托眾多的連鎖店鋪,推行批零一體、連鎖經營,按照貨到源頭的經營思想,從生產廠家統一進貨,分散銷售,從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批零網絡,而連鎖經營總部則取代了原來批發市場的功能。
生產企業受傳統體制下流通利潤較為豐厚的驅使,紛紛開展自銷業務,不僅從事產品批發,有的還直接發展專賣店零售、上門直銷業務。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態勢日趨白熱化以及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批有實力的生產廠家積極推進分銷渠道終端戰略,直接與各零售集團建立起供貨關系,并實行分區劃片管理,逐步構建起新型營銷網絡,形成了自身的商品銷售體系。
在這場生產廠家和零售商自建新網絡的運動中,傳統批發商排斥在外。原來作為流通體系和市場網絡中心環節的大型批發商業,其地位一落千丈,逐步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空間。
而外資商業集團的進入則雪上加霜。由于批發商業關系到整個商品流通領域乃至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問題,政府在一段時間內限制外資進入批發領域。但實際上,一批國際商業集團卻繞開種種限制,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已經涉足我國批發商業市場,并取得良好的市場經營業績。來自德國的麥德龍在上海、無錫、寧波等地建立起多家連鎖倉儲式大賣場,每個賣場經營面積達1.6萬平方米,現已吸納10多萬個會員制客戶,客戶中)60%-70%是團體購買,實行批發銷售。
有的跨國公司以品牌為經營平臺,通過代理制的方式,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多級批發銷售網絡。而諸如日本的大榮、伊藤忠等流通集團,則通過投資興建物流中心或加工配送中心,以為連鎖超市、便利店提供配送服務的面孔直接插手批發商業。可以預料,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分銷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批發商業領域必然會逐步開放,而且開放的力度也會加大。
這三座大山對我國批發業形成了圍追堵截,壓得我國批發商業企業喘不過氣來.
現實中批發商的情況
調查資料顯示90%的批發商是“坐商”,也就只做找上門的生意——購進時,是生產商送貨上門的,生產商“賣什么”,自己就“買什么”,少了一種比較少了一種選擇;銷售時,是依要貨計劃單開票,客戶“買什么”自己就“賣什么”,少了一種宣傳,少了一種推介。如此一事,就容易導致好賣的,沒有購進進來,造成供不應求,以致客戶流失;難賣的,又沒有推銷出去,造成產品滯銷,以致資金積壓。
面對日益激烈的渠道競爭,批發商在渠道據點上所扮演的承上啟下角色不容置疑,問題是自從國有商業批發主渠道解體之后,獨立的批發商(個體和私營)真的無地擔負起批發商的功能嗎?目前,順應著時代潮流,一代新型批發商正在崛起。在未來,他們將使流通領域創造的利潤在利潤源泉中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
批發商如何戰略升級?
1、意識升級
常聽到廠家在說,某代理商經營意識跟不上或者品牌意識不夠強。要成為品牌商,一定要經常給自己洗腦,學習新的經營理念,起碼要跟上廠家的經營發展步伐,及時執行廠家的品牌戰略。以免因為意識思路問題,被廠家所淘汰。
2、營銷升級
在營銷方面,譚小芳老師的建議是——變坐商為行商。以往批發商往往坐在檔口收錢發貨就可以了,夫妻聯手就可以打天下。而品牌商則需要組建一個營銷團隊,一個個地區去拜訪開發客戶,幫助客戶進行選址、開業、促銷等各項活動。
3、管理的升級
做品牌更多的體現管理水準。管理是門高深的學問,大多批發商都是從家族式管理中起步的,進入品牌年代,品牌商必須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拋棄一些傳統的管理模式,建立現代化的制度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