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經濟其實相當于杠桿,但杠桿畢竟只是一種手段,杠桿的作用是要去撬動實體經濟的。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
最近這個話題很熱,因為好多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覺得虛擬經濟搶了他們的飯碗,壞了他們的事兒,以及,這個世界需要實實在在的經濟,而不是網上這些虛無縹緲的數字、圖像等等,僅僅這些東西是不能滿足人們真正需求的。
其實,這二者之間就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在任正非看來,實體經濟是目的,而虛擬經濟則是手段,是工具,是輔助性的,人們不可能整天生活在網上,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世界當中來的,但是網上這些東西是有利于我們在實體經濟里運行的。
比如說,我們可以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價格和優化消費者體驗上做很多事情,電子商務的發達催生了大量物流和快遞的需求,這也著實為線下的實體經濟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
反過來,更多的快遞員及地面服務,這本身并不能說明你做的就是實體經濟,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早期的互聯網經濟只是一個純虛擬的東西。比如說線上游戲,它就不需要跟線下有什么關聯,你只需要在上面花錢買游戲幣,而后就可以在上頭玩游戲,或者是純粹在網上看一些視頻,抑或是訂閱一些文學作品等等,這些東西都只是純粹的虛擬的互聯網經濟。
但今天的互聯網已經遠不止是跟互聯網公司相關,它作為一種技術,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比如,我們前一段時間講得比較多的“互聯網+”,到底是在加什么,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我覺得“互聯網+”不是在加行業,而是在加“需求”,人類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技術+需求”,需求從來都有,而技術卻是階段性的,當需求不變而技術在變的時候,它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所以今天我們講“互聯網+”,其實就是用互聯網手段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這個時候所產生的業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業態加上互聯網了,而是原來的需求提出問題,而后我們的技術給出一個個具體的解決方案。
我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種公司辦起來特別難,一方面大家都很需要,而另一方面它的成本又非常高,導致很多公司經營不下去——這種公司就是“掃雪公司”。
這是因為在美國一些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一旦下起雪的話,很多街道就完全走不了,美國不像中國人那么多,所以在一些小鎮一旦下大雪的話,整個小鎮的交通就全癱瘓了,甚至是一些比較大的城市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所以,會有一些公司來提供這種服務,一旦出現大雪的話,它們就出動公司所有的人和工具來清掃這些大雪。但是下雪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或者說一年當中這個城市去年下了三場雪,今年可能只下了一場雪,或者干脆就不下,一冬無雪,這些公司到時候又沒有業務,那該怎么辦?
業務不夠是支付不起這些公司的運營成本的,所以它就減小規模,這樣一個公司的人員就會很少,但是一旦遇到大雪的時候,人手又不夠用,所以在美國,這種掃雪公司生存就非常困難。
但有了“互聯網+”就不一樣了,它現在用互聯網的手段在全美范圍內甚至在加拿大招募員工,從前一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你愿意在北方哪幾個城市生活,這在過去是很難找的,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卻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人。
有些人甚至是愿意到了這個季節就來這個地方生活,他如果能找到一份這樣的工作,對他來說還是蠻不錯的,你給他的錢也許不多,但是他愿意在你的公司工作,這樣招募人員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過去某個小鎮出現了很大雪的時候,方圓多少里是沒有這樣的掃雪公司的,那就只能讓雪慢慢自融,這就會非常麻煩,但由于現在它成了一個網絡,所有某個緯度以上的這些區域城市,它都非常清晰的知道你那里要下雪了,甚至它會根據天氣預報,在雪還沒下之前就聯系好掃雪公司,這些掃雪公司在接到通知后會第一時間就到達來提供服務,所有這些流程都是可以事先被排好的,這就是互聯網的威力。
這就使得這種掃雪公司又重新興旺起來,而且它運營效率還非常高,那些接受它們服務的公司以及接受它們服務的城市的客戶,他們也感到非常滿意,這就是互聯網的虛擬跟實體結合以后所產生的效果。
傳統產業是不是一定要貼上互聯網標簽?
過去沒有互聯網的時候,企業在做著兩樣工作——創新和營銷,一個是創造價值,一個是告知價值。今天的企業也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內容,還是這兩樣事——創新和營銷,只不過通過互聯網的技術,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創新和去營銷。
比如說海爾有一種空調,但并不是由海爾“造”出來的,而是一些人通過海爾的一個叫做創客的一個社區提出需求說,我租的房子空間面積比較小而且又很熱,那么放置在這種小空間里頭的空調就會有一個問題:我們一旦打開空調,它就直接吹到我了,這樣我就有可能會著涼,甚至是中風都有可能,這樣就會非常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小空間里就應該是一種通過特殊設計的空調——過去海爾也許偶爾會聽到這樣的呼聲,但它不會那么清晰的聽到,而現在如果當一個人提出這種需求的時候,在這個社區里就會有很多的人去回應,說我也有這樣的需求,那海爾馬上就會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海爾在那個時候是沒有這個開發能力的,那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
同樣還是有些人會在這個社區里說,如果這個冷空氣能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去擴展的話,那即使是在狹小空間里頭也不會直接吹到人,所以這樣的產品它就能夠更好滿足人們的需要。
有的人提出需求,有的人還給出了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也只是懂得原理,懂得這方面的技術而已,于是海爾就把這些人聚在一起,通過海爾提供的條件一起來開發這樣的產品,結果就開發出了一種通過螺旋式擴展氣流的產品,而且賣得還非常好。
從這個例子,你就能夠看出,互聯網一旦跟實體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而說到落腳點,用任正飛的話來說就是“還是要種出玉米”。
我們用互聯網來做這個東西不是為了給自己貼上一個互聯網的標簽,而是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海爾在這樣的一個創客社區里頭,由于從一開始就有人提出需求,于是就會有人回應這個需求,然后海爾參與進來。
這樣,整個研發過程、創新過程就變成了大家關注的一個事件,以至于很多人,包括媒體、自媒體在內,它們就都在報道這樣的事情,無形當中這個事件就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F在只要是提到小空間里的空調,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海爾這種產品。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出互聯網它能夠在企業創造價值和告知價值這兩方面起相當大的作用,這才是落實到實處的“互聯網+”,而不只是在用互聯網加標簽。
互聯網是生產力不是競爭力
我的西裝是訂制的,訂制裁縫是自己找的我。羅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講當中講到說,從今年開始,我要做一個講究的人,做一個自律的人,我要穿西服——結果一下子就來了好多做西服的廠商,甚至還有人找到我,讓我去給他介紹。
現在西服定制是一個普遍的潮流,以前那種大而化之的大號、中號、小號在商場上賣,這種銷售方式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信息渠道,而且如果要個性化去生產這些產品的話,那它賣給誰呢?也沒有誰能夠向它提出需求。
但是在今天,我們通信的信道、渠道變得越來越不稀缺,企業可以和客戶接觸的觸點也越來越多,有時候你跟企業提出一個需求,好像很個性化,但是單件的生產是賺不了錢的,因為如果不能通過用流水線來解決問題的話,那成本就會很高。相反,當你的接觸面足夠廣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也不算是什么私人定制,因為如果接觸面足夠大的話,其實你就會發現全國跟我一樣身材的人其實也不少。
前一段時間青島紅領集團著實火了一把,它之前是做工服的,是成批生產的。我覺得它也算是一個互聯網跟傳統產業相結合,也就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的這么一個案例,只不過是這個案例被過度夸大了,就好像一找到互聯網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
其實,互聯網是生產力而不是競爭力,什么意思呢?互聯網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但是它在幫你提高的同時也在幫別人提高,所以生產力跟競爭力是兩回事,不要以為你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簽就不一樣了,那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你偶爾說你的公司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引起比較大關注,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知名度,說不定客戶還會增加等等,但是,這在短時間內有效,從長遠來看的話,是無效的。
因為真正能夠提高你的競爭力的還是因為你有獨特的能力和資源。所以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方向是對的,“虛實相生,有無相成”,光有實的和光有虛的都不行,尤其是在今天金融和互聯網越來越有利于實體經濟的情況下,而且能夠在成為你的“杠桿”的情況下。
什么是杠桿?就是找到一個支點以后,你就可以出比較小的力進而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也就是能夠通過找到了一個杠桿來放大你的能力和資源。今天的虛擬經濟,其實就相當于是一個杠桿,但杠桿它畢竟只是手段,是要撬動一個東西的,而現在的企業,時間玩久了,就光會“玩杠桿”了,一說到虛擬經濟就是玩杠桿,但是忘了杠桿是干什么的——杠桿是要去撬動你的實體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