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中關村,分為兩個極端面。一面是高高在上的IT神壇,有聯想、百度、新浪、搜狐等一批明星企業;另一面則是嘈雜混亂的電子賣場,有板車上拉著的電腦零部件,有電子商城門口眼神如餓狼般的導購,還有回收硒鼓、墨盒、舊手機的地攤。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最早一批中關村互聯網企業已經老去,有些則已經迷失了發展的道路。新的業態、新的趨勢在哪?中關村創業大街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創新創業的激情逐漸散去后,人們發現不少創業項目只是曇花一現的泡沫,于是不斷有人在驚呼,“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涼了!”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涼了嗎?在去的路上,這個問題不斷在我腦中閃現。
資本、企業更趨理性
新聞上說中關村的電子賣場不再重復以前低端的道路,開始進行升級改造,為創業大街擴容騰出空間。。
新聞之外,表哥告訴我,他此前所在的那家IT公司早已從理想大廈搬到上地。此次到中關村采訪,同行的新浪網記者告訴我,新浪也從理想大廈搬到了上地。問到搬遷的原因,回答也都差不多,中關村現在寸土寸金,辦公成本太高了。
正因為中關村寸土寸金,才有了電子商城的升級改造,才有了海淀圖書城到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轉變。土地的升值,將低端產業的利潤成本大大壓縮,同時高端產業的利潤空間也在變窄,再加上北京正在進行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中關村這塊地方的產業擠出效應正在增強。
當然,擠出去的產業留下的真空需要其他產業來填補。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浪潮下,創新創業自然成為填補空白的首選。而且,中關村自創立以來,創新與創業一直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只不過,在新的時代浪潮和政策浪潮下,創新創業有了更新的涵義。
在創業大街,首先看到右手邊就是一家咖啡店。北京的立冬時節,霧霾剛剛散去,寒風吹來,早上的街頭確實人流稀少,而咖啡店里也不是想象中擠滿創業者的樣子。
“不存在咖啡涼了的說法。”北京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宏波告訴我,在一些創業孵化和融資的現場,依然是人潮擁擠。他所在的公司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管理方,一家隸屬于北京市海淀區的國有企業。
開街兩年半來,這里已經舉行了1600場創業活動,參與人次達16萬,孵化項目1000多個,融資總額33.88億元。
在姚宏波看來,如果說中關村創業大街有什么變化的話,那就是創新創業要尊重規律,人們也從熱情回歸到理性,資本、企業更趨理性,創業項目更精準,創業大街聯系資源的水準也提高了。
與此前眾多創業者的天馬行空不同,現在創業大街引進大企業平臺,將創新項目與產業鏈條緊密對接,使得大企業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中小創業者也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能否趕超硅谷?
創業大街開街兩年半,街上的創業項目也換了一撥。在這種自我更新與升級換代的情況下,中關村能否趕超硅谷?
今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30年要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和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而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載體,正是中關村。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更喜歡將中關村與硅谷相提并論,硅谷似乎成了中關村發展所要趕超的對象。
姚宏波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中關村就是中國的中關村,是與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相對應的全球創新高地,也是全球創新創業的聚集地。近幾年來中關村快速成長,在各方面所顯出的能力與實力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不管與硅谷較量與否,中關村創新創業水平的提升必將是長期的方向。
在3w咖啡對面不遠,有一家英特爾開放創新實驗室,里面展示著3D打印機、無人機、機器人等各種創新產品。這是英特爾和中關村創業大街合作共同建立的實驗室,希望能夠推動智能硬件從中關村創業大街擴展到北京乃至全球。
我在想,當硅谷的各種炫酷的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沖擊人們的眼球時,如果中關村給人留下的印象不止是互聯網咖啡,那時中關村的自我升級也許會進入新的境界。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真應該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