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春花(1964-),女,廣東湛江人,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組織與文化管理、中國本土企業成長,E-mail: bmchchen@scut.edu.cn,廣州 510640
【內容提要】
為中國的管理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管理研究所承擔的最重要的使命,具體而言,從4個方面對“我國當前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研究”進行闡明:直面中國管理實踐而非國際一流學術標準;框定問題優先于界定方法;復雜問題簡單化而非簡單問題復雜化;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動。
【關 鍵 詞】中國/管理/實踐
我們都承認中國需要自己的管理研究來解決中國管理問題,并提供實踐發展的指導和前瞻性的引領,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論基礎,中國企業發展乃至中國經濟發展都無法真正騰飛起來。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5月30日發布全球500強企業排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然而中國民眾并沒有因此而歡呼,因為“中石油”是國家給予獨特的資源才獲取競爭地位的。中國企業的發展是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如果對于這個現象僅僅從直覺的判斷出發,認為壟斷所帶來的優勢不能夠稱之為優勢,而不究其成功的真正原因,也許連這樣的優勢也不復存在。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并占有獨特的資源,也許是中國企業可以快速進入全球市場的一條可行之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找到規律,并讓企業可以結合政府的資源以獲得發展。值得關注的是,不能簡單地用美國的價值判斷來看中國的經濟以及企業的發展,而應該找到最適合中國企業發展的道路。
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我們一方面認為中國的管理問題應該有中國的解決之道,但是另一方面又以美國的價值標準來分析和評價中國的管理問題:一個典型的現象是中國管理學界的所有研究都以是否在國際一流的期刊發表為評價標志,鮮有用中國管理實踐來評價的標準,管理學者都以用英文在國際一流管理期刊發表過論文而驕傲,但少有以解決了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為榮的,更有甚者,幾乎所有被稱之為重要的管理期刊沒有企業家或者經理人去看,因為他們覺得無法看得懂,而幾乎所有被經理人和企業家反復閱讀的期刊,在管理研究者看來是根本不上檔次的。
鑒于此,最需要我們反思的是:管理研究到底以什么作為評價標準?中國的企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研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也就無法承擔起作為一個管理研究者應該承擔的責任。現實需要我們回答:我國當前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研究?在我看來需要成達以下4個方面的共識,才會取得中國管理實踐需要的研究成果。
1 直面中國管理實踐而非國際一流學術期刊
30年的中國管理實踐處在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可以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上看到其特別之處。中國30年來經濟發生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力在于以下5點: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②第二、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的絕對數和相對數都高于第一產業;③市場經濟制度和該制度下的企業正在逐步發育和成型中;④政策因素對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⑤市場力量在推動經濟增長中占據重要地位[1]。由此可見,在中國30年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中,政策和資源占據了根本性的地位。再看看美國依靠什么獲得持續增長?在分析美國為什么持續增長的原因時,德魯克[2]1寫了這樣一段話:“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零增長’、‘美國限制工業化’及長期的‘康德拉杰夫經濟停滯’之類的說法被人奉為金科玉律,在美國十分盛行,然而事實和數據卻證明這些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真正發生在美國的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管理型’經濟徹底轉向了‘企業家’經濟。”德魯克更明確地認為,在美國出現的真正的企業家經濟是現代經濟和社會史上最具深遠意義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企業家”,一詞源于法文,意思是“敢于承擔一切奉獻和責任而開創并領導一項事業的人。”在1800年前后,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 B. Say)將“企業家”一詞廣泛推廣,他曾經這樣說過:企業家“將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生產力和產出較高的領域。”[2]18~26當我們明白什么是企業家的時候,也就了解到德魯克所認為的美國持續增長的緣由是“創新”與“效率”,這和我們驅動增長的動因完全不同,雖然今天的美國因為金融危機陷入困境,但是對于創新和效率的追求會讓美國擺脫危機的效果也許完全不同于我們,而這正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中國管理現實。換言之,中國管理在30年中并沒有像中國經濟那樣具有高速的發展,并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做出相應的貢獻,作為一個管理研究者如果不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無法真正做出努力,也正是因為站在這樣的角度,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中國企業管理中的生產效率、生產運作管理、組織管理與組織效率、成本管理與財務貢獻、個人與組織等這些在西方20世紀60~70年代,甚至20~30年代的實踐問題,恰恰是今天中國管理實踐的問題,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這些話題,反而跟隨國際管理研究的前沿問題展開研究,深入到極其細分的領域。我很同意中山大學吳能全教授的觀點:西方早已完成了那些類似于管理大樹樹干的研究,現在開始研究樹枝和樹葉,而中國的管理還沒有把樹干研究透,不應該去學人家研究樹葉和樹枝,而忽略了樹干。
徐淑英教授在一次采訪中說:“因缺乏在高度變動的環境中如何管理的系統性知識,中國的高速發展正遭受阻礙。”中國的發展迫切需要積累管理知識,以幫助各類公司在這個動態多變的環境中運營,我們需要根植于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過程中,與企業所關注的重大問題互動并貢獻研究的價值,這才是我們首要的責任,而不是在國際一流管理期刊發表論文。
2 框定問題優先于界定方法
受制于大學的評價標準和晉升要求,絕大部分中國管理研究者都以西方的研究方法作為標志性的學術標準。我從未對此產生過疑問,同樣認同西方所形成的一套系統、規范的研究更有助于尋找現象背后的機理,但是在這20多年的研究發展過程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極端的地步,極端到了只有方法而沒有價值,即便是在今天被學術界公認的能夠在世界一流管理期刊發表的論文,對于中國管理的實踐有多少價值,沒有人可以很明確地回答,甚至很多博士、碩士的研究論文是不需要證明的結論,這樣的現象所帶來的令人可怕的結果是:專業學生所受到的訓練是做不證自明的研究,方法規范、正確但是問題空虛;學術界滿足于在規范性上做出極大的努力,獲得國際認可,而并不關心中國企業的實踐所面對的挑戰。
研究方法的界定的確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框定問題,這些方法不能夠發揮真正的意義。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但是一定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管理問題和美國的管理問題一定是不一樣的,那些對美國市場適用的理論常常和中國的情形并不一致:譬如,管理研究者發現,中國企業在面臨動態復雜的不利環境時,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戰略,“以不變應萬變”,而不是前瞻的、著眼未來而比較冒險的戰略,而在美國,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企業采取前瞻的而非防守的戰略;在中國企業中企業家的作用可以用“英雄”來形容,一個企業的成敗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企業家個人的不斷超越,而在美國的管理理論中,更強調組織能力而非管理者個人,一個企業的成敗取決于組織與環境的互動;中國企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挑戰是其成員具有社會人的特征(而非職業人的特征),美國企業成員具有職業素養。由此可知,可以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而面對的問題卻截然不同——如果不能先框定問題,而一味地在界定方法上花功夫,所獲得的研究成果能夠具有的指導意義是很值得懷疑的。
需要正視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管理研究者,大多數人是通過管理教育來學習管理的,但是管理首先是實踐,所有的管理理論一定是基于實踐而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在這一點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德魯克先生曾經對趙曙明教授說:“中國經濟改革和企業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定有很多值得總結的東西。管理實踐總是領先于理論。要總結中國企業管理的特征一定要從實踐入手。我當年為了學習日本管理經驗,也曾多次到日本考察。”這段話無疑是對中國管理研究者的一個忠告和指引:唯有深入中國的企業,了解并尋找其管理實踐中的問題,才能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舒爾茨認為:“教育過程把大部分的重點放在了解決現有問題上,對于如何運用工具確定重要問題,重視不足。”[3]這也正是需要我們特別警醒的問題,在被學術界公認的研究論文中,真正引起企業界共鳴的到底有多少?多年來我一直沉浸在那些引領管理實踐變化并創造出無數價值的經典著作中: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解決了勞動效率最大化的問題;韋伯的行政組織解決了組織效率最大化的問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解決了激勵與滿足感之間的關系問題;波特的競爭戰略解決了如何獲得企業競爭優勢的問題;德魯克讓我們了解到知識員工的問題。這些經久的研究,正是基于對管理實踐中重大問題的提煉,與美國企業有效的互動,帶動了美國管理實踐的高速發展,并引領了世界管理的方向。我們首先需要學習的正是西方管理大師們框定問題的能力,學習他們觀察實踐與深入實踐的能力,學習他們了解實踐并與實踐互動的能力,正如德魯克先生對自己身份的界定那樣:一個旁觀者。
中國企業環境和西方理論產生的環境有很大差別,歷史和制度使得中國的公司概念和西方概念差別很大,甚至連公司擁有確定的所有權和邊界這樣的公認假設也不一定成立,甚至很難詳細說明公司的情況和確定它們的邊界。在30年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那些失敗的企業有著西方從未有過的原因,而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根源于對于中國經濟環境的深刻理解,不同的城市政府對企業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政府更換領導大,對于企業的影響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與西方管理理論產生的完全不同的環境,非常需要給予理論上的解釋,而對于問題的界定則成為關鍵。
盡管今天的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地位不斷上升,管理教育也高速發展,中國卻是世界上被管理學者最少研究的地區之一。一方面源于我們開放的時間不足夠,另一方面源于中國特殊的文化與國情,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學者習慣于用西方的標準來框定問題,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中國的問題。反觀日本管理實踐和研究的發展,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日本企業很好地融合了西方理論和日本文化與國情,戴明的質量管理在日本得以發展并成為管理經典,從日本忠誠與服從文化延展開來,結合明確的質量標準與一線工人的嚴格遵守的習慣,讓日本以“物美價廉”的方式成為世界公認的管理標桿,“精益制造”成為制造企業的最重要的管理模式,進而使得日本成為全球經濟中僅次于美國的最強大經濟體。
我們所欠缺的正是這樣的研究和貢獻,直至今天,我們還無法厘清中國企業管理不同于西方管理理論的地方在哪里?無法讓中國企業在實踐中明確自己的發展路徑,這些問題的研究需要規范的研究方法,系統的理論體系,堅實的研究基礎,而這一切研究上的準備必須服從于一個目的:框定中國管理的問題,而不是把方法作為目的。真正的管理知識一定會源于實踐中關鍵問題的把握和系統的實證數據的研究。
3 復雜問題簡單化而非簡單問題復雜化
2005年當我卸任公司總裁回歸到研究與教學崗位的時候,記者在采訪中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教授與總裁這兩個身份有什么區別?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做教授的時候,一句話變八句話說,而做總裁的時候,八句話變一句話說。事實上,管理實踐與研究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異:管理實踐強調復雜問題簡單化,需要概念能力,需要在紛繁的影響因素中尋找到關鍵因素,通過關鍵因素的把握和解決來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因此在實踐中會看到具有創意并鮮活的案例,讓實踐具有豐富的生命力;而研究者的思維方式是習慣于窮盡所有要素,尋找到因素之間的關聯,并力圖把這些關聯整理清楚,從而獲得完整的、體系性的認識和結論。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習慣并沒有什么錯誤;并且這樣的研究訓練是必要的和必須的,但是如果停留在這種思維習慣和研究訓練中,則容易與實踐相悖,研究還需要在此習慣和訓練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簡單問題復雜化之后,再復雜問題簡單化。做不到這一點,管理研究并沒有完成。
近些年中國一直謀求世界體系中的話語權,很多人認為只要中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就應該具有世界話語權,這樣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家還需要理解另外一個關鍵:是否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如果沒有概念能力,世界體系中的話語權只能是一個愿望或空想。對于世界格局來說,其變化程度和復雜性更加劇烈,并不是單純的經濟實力可以解決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達成共識,共識的基礎就是明確的概念的理解,這就是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換言之,在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扎實的系統研究訓練的基礎上,還需要訓練自己的概念力,具有管理實踐一樣的思維習慣,而不是研究的思維習慣,那些貢獻了重大管理理論價值的研究者都具有這樣的能力:分工理論、計劃管理、競爭戰略、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知識員工、企業文化等等,當我們學習并理解這些概念時,可以清晰地知道企業運行背后的復雜性以及解決之道,這也是被稱之為“管理大師”的人成為大師的根本之處。每當我閱讀到巴納德[4]的所言:“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進行合作,即系統地協調彼此間的行為時,在我看來就形成了組織”,總是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組織的關鍵是協調個體之間的行動。我們之所以覺得組織復雜而難以發揮組織的效率,關鍵是并沒有去協調個體之間的行動,相反卻做了很多與協調行動無關的努力。
一直以來很多管理者希望借鑒先進的企業經驗,把他們的管理體系復制過來,但是這樣的努力并沒有帶來實質上的效果,其原因是只了解這些優秀企業的體系,并沒有了解這些企業管理中的關鍵要素,也就是核心概念。當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分析美國西南航空的案例時,并沒有了解到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西南航空”)之所以可以用總成本領先的戰略持續成功,其關鍵概念是“盡可能少地占用顧客的時間”。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以成本戰略為選擇,但是并沒有誕生出像“西南航空”這樣優秀的公司,其背后的原因就是關鍵概念不同。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來源于勞動力、土地資源、政策以及原材料,而“西南航空”的成本優勢來源于時間效率。豐田的精益制造是中國制造企業學習的標桿,很多中國制造企業都引入了精益制造體系,同樣也沒有誕生出像豐田一樣的全球公司,因為豐田精益的關鍵是“一線員工發揮智慧”,因此豐田在運行精益體系的時候,對于一線員工的培訓、專業化提升以及激勵做了大量的投入,在讓“一線員工發揮智慧”這一概念的統領下,豐田派生出一整套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首先是培訓師,公司最高的職位不是總裁而是總培訓師。在中國企業中,管理者并沒有認為一線員工具有智慧,更多地把一線員工看成成本。令人可惜的是,在今天依然很多人認為如果富士康提升產線工人的工資,一定會失去成本的競爭優勢。這里所蘊含的正是對于關鍵問題認識的能力偏差,如果認為制造企業的成本優勢是來源于產線工人的低工資,那就大錯特錯了——產線工人最重要的價值正是貢獻產品成本與品質的競爭力。沒有這樣的認識,一個以制造取勝的國家就會喪失其競爭優勢——不是簡單地建立精益制造體系,而是基于發揮“一線員工智慧”,才能形成制造企業的成本競爭優勢。
4 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動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起世界對中國企業管理的興趣,這不禁讓人想起1970-1980年日本管理興起的時代:當時美國大量的研究者涌入日本試圖發現新的理論來解釋日本管理方法,除了“精益制造”之外,大多數沒能經受時間的考驗。為什么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學者帶著西方的管理理論來到日本的企業,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深入到日本企業中,并不了解在日本文化和日本經濟環境中企業行為和選擇背后的機理,只是把西方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與日本企業實踐結合起來,這樣得出的研究除了驗證西方的理論之外,不太可能形成真正的總結日本企業實踐經驗的東西,自然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個結果提醒我們,對中國管理的研究如果是同樣的路走下去,可能落入同樣的困境: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我們自己帶著西方管理理論來到中國的企業中,把它們強加給中國企業,這樣的做法甚至連類似日本的“精益制造”的理論都無法得出。
我們真的了解全球化嗎?到今天為止,聯想對于IBM的購并也無法稱之為真正的成功。我們對于全球化的認識還有很多困惑,甚至不能夠明確地給出一個簡潔、清晰的解釋。弗里德曼[5]用“六維”眼光來看“全球化”,這“六維”是金融領域、政治、文化、國家安全、技術和環境保護——即便是弗里德曼本人,也承認這也不是全球化的最后內涵,因此,全球化是更寬廣的視野,更變化的視角,更廣闊的未來,不能夠理解全球化,也就無法理解我們生存的空間。
這是今天比以往更困難的地方:一方面我們需要在中國的管理實踐中理解中國企業,因為各國的環境和情景會不一樣,使得許多過去在西方土壤上“培養”出的理論在解釋中國的現象時顯得無法適應;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理解西方的管理理論與中國實踐的關系,哪些需要借鑒,哪些需要調整,哪些甚至需要拋棄。管理研究需要承擔這樣的責任:證明西方管理理論什么時候是有效的,什么時候需要修正,又該如何修正;然后逐漸發展出我們自己的管理知識。
徐淑英[6]指出,中國的管理研究處于一個關鍵時刻:所面對的選擇是,走康莊大道(中國管理理論),還是羊腸小道(管理的中國理論)。在認同這樣的比喻的同時,也認同她所做出的努力,就是一定要做出中國的管理研究。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做出中國管理研究來?由于管理學學科屬性的限制和管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使得管理學者越來越意識到:管理領域中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7],這種普遍性不足或者缺失的原因則在于管理研究的對象更多的是依賴于管理問題或管理現象發生的情境因素,因此,在進行管理研究時應該對情境因素加以考慮。所謂情境因素的研究就是把組織所在國家的社會、文化、法律和經濟因素作為情境變量,探討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特征這些因變量的影響。我們深知中國的國情極其復雜,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也正因如此,我們無法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也無法簡單地認為可以輕易得出自己的結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完全不同于西方,雅克[8]認為:“中國現代性的動力來自歷史而非向西方學習的結果……中國的現代之路與西方所走的道路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對于中國管理問題的研究更需要關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力量,這也是管理研究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5 結語
中國管理研究者所承擔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為中國的管理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回答中國管理實踐中的問題;另一方面給予中國管理實踐前瞻性的指導。我并不反對今天很多學者所做的努力:中國管理研究修正了西方的管理理論;并獲得了西方管理學者的認同,但是如果這是研究者的目的,我卻持反對意見。在我看來獲得西方管理學界的認同,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訓練,真正需要做的是獲得管理實踐的認同,并且是獲得中國管理實踐的認同。我更相信,如果我們的研究獲得了中國管理實踐的認同,也就意味著最終會獲得西方管理學者的認同,正如日本的“精益制造”理論一樣。
完成中國管理研究的使命需要我們具有更為開放的心態,更為寬廣的胸懷,更加全球化的視野;堅強的決心和持久的意志力,深入實踐的勇氣和敢于創新的精神;關注中國的特點,深入中國企業實踐,實事求是地直面中國的管理現實;不要緊抱著西方的理論不放,也不要把西方的標準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一切都需要信仰的堅守,耐得住寂寞的韌性,以及個人承擔的意愿與付出的勇氣。
【參考文獻】
[1]陳春花.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3~9.
[2]德魯克P F.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蔡文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埃斯特琳J.美國創新在衰退?[M].閭佳,翁翼飛,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85.
[4]巴納德C I.組織與管理[M].曾琳,趙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
[5]弗里德曼T L.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M].黃其祥,趙紹棣,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5.
[6]徐淑英.管理研究的自主性:打造新興科學團體的未來[J].組織管理研究,2009(5):1~13.
[7]王立.中國本土管理理論建立的前提條件探析[J].商業時代,2009(27):29~33.
[8]雅克M.當中國統治世界[M].張莉,劉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