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走過的道路,中國都一步一步的跟著要走一遍。
在兩百年前( 1800年前后)的歐洲,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在能源(蒸汽機技術革新,推動了煤炭業的發展)、材料(冶鐵業)、交通(火車和輪船)、金融(銀行的出現)等四個方面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傲視全球。很快,這些技術傳播到歐洲大陸,荷蘭、法國也先后富裕了起來。
在這些先富起來的歐洲貴族眼里,此時的美國,正如20年前世人眼里的中國。
我們簡單的說說吧,在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主要的工業以食品業和紡織業為主,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加工紡織品大量出口歐洲,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工業區也集中在東部沿海的一小塊地方,正如1980-1990年代的中國,在東南沿海畫了幾個圈,搞些紡織品出口。
此時的美國和中國,都是一個未開化的農業國,剛剛觸摸到現代文明的一些氣息。
然后到了 1860-1890年代。
南北戰爭后,美國掀起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大搞鐵公雞,鐵路橫穿美洲大陸,公路幾縱幾橫,累死幾萬華工,真是一把辛酸淚啊。鐵公雞帶動了鋼鐵、煤炭、水泥等一干產業,房地產也是熱火朝天啊。這幾十年里,華爾街經歷了美國第一次大牛市,鐵路股漲翻天,鋼鐵大王卡耐基成為美國夢的代表。1890年代前后,美國的鋼鐵生產量第一次超過了大英帝國,GDP也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德國。很牛吧?屌絲逆襲了吧?但在英國老貴族眼里,美國仍然只是一個鄉巴佬而已,人均GDP沒法比啊。
這個時期的美國是不是很像2000年代的中國?
在2000-2010年這十年,對于中國來說,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數億農民涌向城市,城市化率達到了50%,房地產和鐵公雞成為第一大產業,房地產、煤炭、鋼鐵股票在2005-2009年經歷了超級大牛市。
此時的美國和中國一樣,經濟和平崛起。
接下來是 1900-1930年代的美國。
能源(石油的發現)、材料(鋼的大規模應用)、交通(汽車和飛機)、金融(證券業)、信息(電報和電話)等的技術革新,推動了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時候的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和德國、日本一起,實現了對老牌工業強國英法的追趕。
伴隨著新工業革命,福特汽車,通用電氣、波音飛機、美林證券、美孚石油這些偉大的企業先后崛起。
美國歷史上的黃金十年——1920年代,正是得益于汽車產業的大發展,汽車進入家庭,推動了交通效率的提升,生產力飛躍式進步。但是這個十年,也是浮躁的十年,股市投機氣氛狂熱,直接孕育了1929年的大蕭條。
在這個年代,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追上了歐洲,標志著正式進入發達國家陣營。但是在社會層面,環保問題、股市投機黑幕仍然層出不窮。軍事不敵大英帝國,科技水平也比不上新貴德國,文化上也不夠自信,好萊塢最大的明星卓別林是個英國人,政治從韜光養晦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成為大英帝國的”利益相關者“。
我認為眼下的中國,2010年代的中國,和1910年代的美國是如此的相似。
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將要過去,鋼鐵、煤炭行業陷入低迷,紡織業向東南亞轉移,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中產階層在沿海工業區、內陸省會已經形成,并逐漸取代過去的農民、工人階層,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階層。
所謂產業升級,在我看來,就是鋼鐵業萎縮,汽車業壯大,煤炭業萎縮, 石油業壯大,汽車和石化將成為這個十年中國的支柱產業。這兩個支柱產業的發展,將大幅提升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人均GDP從2011年的5000美元水平上升到2020年的1.5萬美元水平,追上那時候的世界平均生產力水平(巴西、俄羅斯、東歐)。
根據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 2017-2019年之間,中國的GDP總量將超過美國。當然,人均GDP仍然很低,但是歷史的車輪已經沒有什么人能夠阻擋了。
媒體上總有人在杞人憂天,說中國社會腐敗問題嚴重,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云云。這真是扯淡。我們來看看那些常被人拿出來的反面例子: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個國家的第一次經濟起飛是在1970年代,得益于日本的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巴西的經濟繁榮。但是隨著日本的需求飽和,巴西阿根廷的經濟很快就遭受了打擊。這和是否處于中等收入階段沒有任何關系。
中國和巴西是完全不一樣經濟結構的國家。一個是依靠城市化、工業化、高性價比工業品出口的國家,一個是依靠原材料礦產品出口的國家,如何能夠相提并論?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美國在1920年代,仍然不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完善的發達國家,后面我們還會看到,日本在1960年代,香港在1970年代,臺灣韓國在1980年代,同樣腐敗嚴重,環保危機,社會問題叢生。但是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最終都會解決掉。
后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1940-70年代:石化、電子成為美國主要的行業,才標志著重化工業的真正完成。養老基金逐漸成為股市投資主力,大量買入藍籌股,使市場投機風潮褪去,整體變得理性和平穩。摩托羅拉,惠普,德州儀器等新一代企業崛起。社會法制建設變得完善,鼓勵創新,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標桿。
1980-2010年代:科技網絡行業成為主導,代表著信息產業革命的升級。IBM、微軟、思科、蘋果、谷歌、FACEBOOK等偉大企業先后崛起。
直至今日,第三次科技革命仍在繼續,移動互聯網、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3D打印、智慧城市、太陽能,新興技術層出不窮。中國的追趕腳步仍在繼續。
一部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就是一個社會經濟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相推進的發展史。
技術變革,推動產業變革,進一步影響社會組織生態,政治、文化、思想等等的廣泛變化。
中國離美國的文明距離仍然很遙遠,正如前文所說,只是相當于1910年代的美國,有百年的歷史距離。
但是, 得益于技術的快速傳播,中國要追上美國,其實并不需要一百年,或者三十年、二十年足矣。
除了和美國對比,我們還可以和東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一下對比。
據我觀察,2015年的中國,大致相當于1970年的日本,1975年的香港,1980年的臺灣,1985年的韓國。
1960年代的日本,鋼鐵是第一大支柱產業,豐田和索尼仍然不起眼,環保問題非常嚴重,并不比今日中國的環保危機好到哪里去。
1968年,日本GDP超過德國,躍升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人均GDP仍然落后。
1970年代的日本,第一次超級大牛市結束,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豐田和索尼如潮水般涌向世界。文化產業開始繁榮,1973年哆啦a夢,1979年機動戰士高達,1984年龍珠,1985年圣斗士。
事實上,直到1980年代,日本才真正在經濟上和文化上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香港,1950年代開始搞紡織品出口,1960年代房地產大發展,1970年代仍然貪污橫行,但是中產階層開始形成,1974年許冠杰的《鬼馬雙星》打響本土喜劇電影的第一炮,緊接著1978年成龍的《醉拳》帶動功夫電影興起,1986年周潤發《英雄本色》出世,1990年周星馳《賭圣》大紅特紅。
臺灣,1950年代發展食品業,1960年代開始搞紡織品出口加工業,1970年代房地產和鐵公雞,1980年代臺積電成立,向半導體和IT產業轉型升級,中產階層形成,1990年代社會變革,制度轉型,最終成為民主社會,文化上周華健、張惠妹、張信哲、周杰倫先后涌現,成為華語音樂的一塊高地。
韓國,同樣是1960年代開始紡織業出口,1970年代大煉鋼鐵,1980年代重點發展汽車、石化、電子等產業,這個時候的三星和現代又有幾個世人知道?環保和社會腐敗問題又有幾個中國人清楚?1990年代,社會轉型,文化繁榮,2000年代三星和現代終于成為世界產業里的重要競爭者,韓劇橫掃中國。
中國在過去30年里走過的路,美國、日本、韓國、臺灣、香港都走過,得益于世界范圍的技術傳播和產業轉移,最終實現經濟上的快速追趕,期間歷經坎坷和曲折;未來的20年,中國即將發生的大歷史,我們也將一一見證: 經濟上進入發達國家社會,社會上環保、道德危機得到愈合,文化上實現大繁榮。
這樣的圖景其實已經在悄悄展開,你或者不相信,但確實如此:
華為、中興、酷派、聯想、小米等智能手機產業的崛起,正如日本當年索尼松下的崛起一般;
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民營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正如豐田、本田、日產在早年間的復制,比亞迪的智能電動車”秦“”唐“,和美國的特斯拉,讓我想起了百年前福特汽車之于歐洲大陸的奔馳汽車的地位落差。
騰訊的社交網絡微信、奇虎360的安全殺毒、阿里的互聯網金融、大眾點評網、豆瓣、京東、唯品會、YY、去哪兒,中國的互聯網創新其實并不比美國落后多少,甚至比1910年代美國和歐洲大陸在科技領域的差距要小得多。
看看美國、日本、四小龍走過的路,你會明白明天的路我們應該怎么走。
我們正處于一個千年只此一回的偉大時代,我們如何能不感到幸運?
摘錄一段和網友的對話:
問:
這些發展路徑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對各國的影響卻是不一樣的。西方各國榨取其他國家人民的勞動補貼自己國民,中國如果也這么做的話,那得需要榨取多少國家人民的勞動才能夠讓國內貧富差距不那么大呢?還有那么多的國家讓中國去壓榨么?
答: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上,只有最早的英國法國有較大海外殖民地,其后的瑞士德國奧地利丹麥北歐美加日韓澳洲新西蘭,幾十個國家,哪一個是通過掠奪獲得成功的呢? 資本主義的成功,不是靠掠奪,而是通過技術的進步,社會的分工專業化,提升生產力實現的。
請記住,最早的海外殖民帝國西班牙葡萄牙并不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問:
只有能源技術和農業生產出現顛覆式的突破中國才有可能實現全民中產。西方各國之前的技術變革都是在挖掘已有資源能源。西方發達國家加起來有多少人呢?中國有多少人呢?繼續靠挖掘已有的資源能源發展,根本支撐不了中國的持續發展。原有的技術變革引領經濟繁榮社會發展模式在中國這兒不是說失靈了,而是已有的資源能源不足以讓中國走完這個歷程。
答:
資源不是你說不足就不足的了,看看這個市場吧,鋼鐵堆積成山賣不出去,煤炭價格暴跌,頁巖氣技術一出來油價也在跌,還有不斷發展的太陽能技術,海底無數的礦產、澳大利亞南美非洲的礦產、加拿大的重油礦產因為價格暴跌而無人問津,礦產不是不足啊,洽洽相反,目前的情況是太多了賣不出去啊。
農業問題你也多慮了,目前中國的人口高峰期已過,未來的人口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還有可能出現人口萎縮,農產品需求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
你的那些觀點,我在讀書的時候也天天被老師這么灌輸著,中國困難有多嚴重,結果出來社會一看,看看世界的發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問:
不好意思,我還真沒覺得中國這兒有多困難,我倒覺得很多人看到西方的巨大發展成就之后,對西方的問題視而不見。中國復制西方模式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以西方的解決方法來解決嗎?能源儲量大不代表能源不會短缺,還有成本在里面。中國不算能源小國卻依然是能源短缺大國。
答:
現代資本主義遵循的規則就是交易,中國資源短缺不重要,進口礦產,制成工業品,再出口賺錢就行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源短缺國家。這就像一個人一樣,我沒有祖先積攥下來的財富和農田礦產,但是不要緊,我可以憑借我的知識去打工賺錢。資本主義的秘密就在這里, 只有通過實業和經商才能真正賺到大錢,煤老板再富也不可能富過三代。
問:
能源利用不出現顛覆性變革,現有的能源耗費越多帶來的問題越多。西方完成原始積累后天藍了水清了,但是全球的空氣更糟環境更差了。再添一倍多這樣的能源耗費,后果會怎樣呢?
答:
中國目前的空氣污染問題,主要是煤炭發電帶來的,電力的主要去向是金屬加工業和水泥化工業等等,他們的下游應用主要是房地產。隨著城市化高潮的過去,這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瓶頸,未來會漸漸萎縮。
隨著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煤炭也會漸漸被其他能源取代。西方發達國家早年的污染,像倫敦、魯爾區,都是因為煤炭利用帶來的,但是目前煤炭已經基本不開采了,被核電、水電、風電、天然氣發電等更清潔的能源取代了。這就是西方國家現在環保這么好的關鍵原因。
全世界的主要國家中,目前只有中國和印度還在用煤炭這種高污染的能源,西方發達國家基本都不用了。
不是說人均gdp越高,能源消耗就越多的,只有在早期重工業化過程中的一些產業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現在發達國家的主要支柱產業是服務業和高科技工業,能源的消耗并不大。
當中國的經濟走完重工業化的過程,能源消耗會大大下降,空氣污染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關于創新與超越
很多人不理解中國為何能夠超越美國,最大的一個論據就是:
中國的傳統產業,機械精度離西方差距很大、制造機械的機器技術都被西方壟斷,所以中國想超越美國永遠都不可能。
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如果你陷進這個誤區里,世界就是靜止的,永遠都不會發生變化。
事實上,世界是一直都在進化的,落后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甚至超越,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反復都在上演著。
原因是這樣的:
1、先進國家之所以能發達,是因為它們建立了在部分產業上的世界級競爭力。這些產業,它們有先發時間優勢,有人才、技術的積累和龐大完整的產業鏈,后來國家是幾乎永遠都不可能跟它們較量的。
比如英國荷蘭的資源產業,得益于全球殖民擴張;
德國日本的汽車和機械產業,得益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先發優勢。
法國意大利的奢侈品服飾產業。
美國的航天、證券投資和電影文化產業。
這些產業是西方國家的立國之本,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中國要想跟他們抗衡,很難很難。中國在這些方面,離它們的距離,可以說是地球離月球往返十次都不為過。
即使是汽車工業已經很發達的日本,在高端汽車上仍然無法跟德國的奔馳寶馬抗衡。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20年里,甚至50年里,在傳統產業上,中國都難以超越西方,這是確定無疑的。
在傳統產業上,中國的目標僅僅是:在質量上接近西方,然后通過渠道優勢,在中低端領域實現國內產業替換就可以了。
2、后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超越,一定是發生在新興產業,在科技革命中孕育的新產業。
韓國臺灣就是一個例子,它們在傳統產業上都沒有超越西方,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它們不是發達國家。事實上,韓國的三星,LG,臺灣的臺積電、聯發科為代表的IT科技工業在全世界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它們的食品紡織業等傳統制造業難以走出國門,是因為西方的產業鏈已經很完善,對它們的成長造成了阻礙,這跟我們目前傳統制造業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但在新興產業上,差距就要小得多,西方的新科技在研發出來不到1年很有可能就被引進了落后國家。這個時候,落后國家很容易就憑借著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在全球市場上擠垮先進國家,一旦在某個環節建立了競爭優勢,就會不斷擴大,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將先進國家的高成本產業擠垮。
東亞國家的智能手機產業就是這樣,將西方國家擠垮的。(蘋果的智能手機雖然仍很強,但是沒落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價格是硬傷)
華為的通信產品,就是這樣將西方的同行擠垮的。
而且在創新上,中國的智能穿戴產業,智能電動車,智能家電,無人機,互聯網產業和西方相比,也是具有自己的競爭力的, 未來的經濟超越,走出國門建立全球地位,是建立在這些產業之上的。
3、很多人還會說,中國的這些產業,靠低端價格優勢跟西方產業競爭,利潤太低了,沒有前途。
這又是一個大大的認識誤區。
利潤率低,是因為仍在自由競爭階段。 任何行業,只要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壟斷龍頭憑借著規模、渠道、品牌等優勢,都可以獲得高于行業平均的利潤率。
舉一個例子,富士康,這個是典型的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印象中利潤率很低吧。但是它的實際利潤額(2012年利潤26億美元)一點都不低,高于日本的軟銀、東芝、松下、發那科等科技巨頭,高于中國的上汽、騰訊、萬科恒大等財主,高于德國的保時捷和阿迪達斯,法國的迪奧愛馬仕和保樂力加等奢侈品巨頭,高于歐洲的EADS宇航集團(生產空中客車、阿里安娜火箭的那家),高于美國的通用動力、雷神、霍尼韋爾等軍工巨頭。
隨著壟斷地位的確立,任何行業龍頭,不管是憑借技術,還是規模、渠道優勢,最終都將獲得強大的利潤。當利潤獲得保障之后,投資于研發,產業升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是聯想、美的格力、三一重工這些相對傳統的中國產業的未來
4、中國相對于西方,競爭力在哪里?
第一,低成本優勢,第二,龐大的人口市場。
這兩點,可以讓中國在新興產業上迅速培養出足以挑戰西方的跨國巨頭,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機會,細分產品在市場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能夠發展這么快,遠遠拋離日本韓國臺灣的原因。
我舉兩個例子,騰訊和阿里集團,毫無疑問是目前中國富有創新精神的兩個代表企業,它們在移動社交平臺和互聯網金融上的創新和發展勢頭,我認為是超過了美國的同行的。
騰訊的文章我已經分析過很多了,可以參看我的這篇答文《福布斯》評騰訊創新能力全球第四,超越蘋果和谷歌,如何理解?,這里不再展開,重點說說阿里集團。
阿里的天貓淘寶打敗了ebay就不用說了,但是阿里真正的創新,在于互聯網金融上,它的支付寶信用體系、基于大數據的小額信用貸款,基于存款和投資自由切換的余額寶,還有在互聯網保險和證券上的新業務探索,都是超越了西方的創新。這些創新將在未來的二十年,帶給中國傳統金融業脫胎換骨的變化。
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每一天都在發生,而我們很多人卻視而不見,整天念叨著一些中國的弊端,似乎中國就只有黑暗。西方黑暗千年的中世紀都這么走出來了,又有什么值得悲觀的呢?
5、 歷史確實不會重復,但卻是有規律的。
只要我們把握這些規律,合理推演,就可以看到未來了。
我是做投資的,投資就是預測未來,你不能比別人看到更長遠的未來,只是聽別人講故事,你就永遠只是一個等待命運施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