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逆轉
在這場創業狂潮里,由投資人與創業者合謀的擊鼓傳花游戲很可能會發生大的逆轉。
從我們掌握的數據來看:從2014年下半年,獲得天使輪融資和A輪融資的創業公司數量相比往年有大幅度增加,在2014年,大部分風險投資基金。至少投了30個科技公司項目,而在往常年份里,這個數字是10個左右,所以,我說在投資項目的數量上,2015年甚至已經出現了百分之百的增長。
我認為,從2014年起,中國創業公司的估值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對創業公司的投資門檻越來越低,一方面因為競爭的激烈,你可以看見,在中國,現在幾乎每個領域都有投資基金在爭搶項目。可能以往一些投資機構只投評級為A級的創業者,但因為競爭激烈,大家逐漸開始以一種鋪賽道,或者是搶風口的方式投一些不那么好的創業者。
你還會發現,各個創投基金的投資經理數量也開始激增。回想當年,我們要進入美國硅谷的一家VC公司當投資經理,你至少要有哈佛等名校的學歷。現在美國風投機構的用人標準更高,必須要有5—10年的創業經驗,并有賣掉公司的業績才能勝任合伙人。
2 惡性循環
投資者人對投資項目的競爭又會帶來什么?
我認為會造成一些投機商盲目地把科技公司估值抬高到一個可笑的高度。投資人會搶投那些公司創始人估值比較高的A類創業公司,這種搶投行為使創業公司的估值水漲船高。
以前科技公司傳統的A輪融資額一般是400萬~500萬美元,現在A輪融資的門檻已經提高到了1000萬美元,如果以創業者讓出20%的公司股權來算估值,這家科技公司的估值就是5000萬美元。傳統B輪融資額度大概是在3000萬~4000萬美元,現在是8000萬~1億美元。
這種局面很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創業公司在B輪融資出現問題,或者說不一定能達到創始人的預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你把一部分原本應該投B、C輪的錢投向了A輪,這會引起A輪項目的激增。比如說,你有100塊錢,你已經把30-40塊錢投給A輪的創業公司了,那就沒那么多錢投給B輪或者是C輪。前面投得過多,后面就會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外,一旦大部分創業者融不到B輪,那么此前A輪投資者就會考慮收手。比如說你投了10個項目,只有2個項目融到B輪,其他項目無法融到資,后面再有人找你融A輪的話,你就會變得謹慎,你對創業者的評判標準就不可能降得太低,否則你又投了很多爛項目。有時候,正是這種從眾心理,在一個時代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在另一個時代又加快了經濟的衰退。
所以我的判斷是,投資人開始收縮對科技公司A輪以后的投資,而在今年,這種謹慎的態度很可能將影響到投資人對天使輪的投資判斷。
3 我對市場泡沫的認識
我個人判斷「泡沫」破裂的標準有兩條,第一條警戒線就是當大多數科技企業A輪的融資額變成4000萬~5000萬美元,遠超出平時大約在1000萬~2000萬時就會出問題。
以賺錢標準上看,風險投資人奉行的投資原則無非是買低賣高。你投10個項目,每個項目的A輪都是4000萬~5000萬美元的融資,這就是條警戒線,因為你買進的價格太高了。
另一條警戒線就是,你此前投入A輪的價格與這家科技公司繼續融B輪的價格沒什么差異,甚至融不到錢,這個時候你就要非常小心了。
之所以提出這些警告,是因為我經歷過2001年左右的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那是我第一次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實話實說,我的運氣并不算太好,在經歷了2000年科技市場短暫繁榮后,我很快就領教了繁榮突然破滅帶來的威力。
但在當時,沒有一個人察覺到危險即將來臨。
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指數達到頂峰時4000點,當時整個市場開始變得瘋狂,隨便一個科技企業A輪融資就達到了3000萬美元。在我的記憶里,當時硅谷大學街(University avnue)兩側的餐館里,擠滿了投資人與創業者,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談定幾千萬美元的交易。
在這種欣欣向榮的科技市場里,很少人能夠保持清醒和克制。當時中東有一個石油富商打聽到我是彼得·蒂爾的PayPal第一個機構投資人后,在我們還沒有確定簽約時,這位商人就硬塞給我們一張數值達5000萬美元的支票,我在想,如果我騙了他,他怎么辦。可見,當時硅谷的投資市場是多么的瘋狂。
但到了2001年初春節前后,納斯達克股指開始下跌,最震撼的時候,股指直線下跌到2000點。這場災難來得過于突然,以至于讓人措手不及,當天我的股票損失了52%,當人們失去財富的時候,通常的結果是,變得更加理性和謹慎。
股票市場潰敗后,隨之潰敗的是人心。二級市場的股民開始拋售此前購買的互聯網公司股票,加之之前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財務狀況本身就非常糟糕,根本沒有任何盈利能力,導致納斯達克股指繼續下挫。
華爾街股票市場的波動直接危及到了硅谷公司的生存。我手上的好項目開始融不到錢,一開始,我還寄希望跟其他投資人打電話尋求幫助,但幾乎我打過電話的每位投資人都告訴我,他們對自己手上的項目都自顧不暇。
當時硅谷投資界就誕生了一個新詞叫inside finance(內部融資),拉不到投資的幾位股東坐在一起商量把剩余的錢拿出來,好讓自己手上的公司能夠繼續運轉,度過嚴冬。2002年年初,納斯達克股指已經狂跌到1000點,我突然發現,往昔投資人聚集的大學街上的餐館現在空無一人。
雖然經濟衰退難以預料,但投資人應該如何幫助創業者度過可能突如其來的災難呢?我的經驗是,首先投資人要有足夠的準備金,一旦泡沫破裂,馬上開始進行「內部融資」,在市場發生調整時,如果投資人沒辦法幫助他所投資的好項目融到B輪,即使再好的創業項目也會宣告失敗。
4 中國市場的另類現象
現在中國市場存在一種現象,即創業公司不斷融資,一些已經達到上市規模的公司遲遲不肯上市,我不是在勸這些公司上市,而是說他們這樣做存在潛在的風險,甚至可能演變為龐氏騙局(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據我觀察,中國大多數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資金利用率上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問題,投資人的錢沒有被有效利用,創始人缺乏以數據方式來管理公司的方法,比如,創始人必須關注公司一年里對錢的使用效率有多高,甚至細化到每位員工的支出成本和他的回報率。
如果創業公司能夠及早IPO,股東和股民會提醒創始人注意資金使用效率,否則股市的波動會隨時懲罰你,要知道,股市是一種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當然如果創業者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很快上市,那我至少希望他在錢多的情況下,能夠注重自己的管理方式。
5 理性看待熱潮
我非常贊同彼得·蒂爾說的一句話:“成功的企業建立于開放卻未知的秘密之上。”
我們的創業者也要學習和投資人一起解析創業的秘密。
我舉幾個例子,2011年電商很熱,但我們對這個行業的判斷是很耗錢,因為要考慮庫存,電商的「秘密」基本跟零售行業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都沒有投單純賣商品的電商項目,只投了兩個相關的項目:一個是趕集網,跟服務有關;另一個是美麗說,基本沒有庫存,服務方向只針對女生體量小。我們也考慮了京東,但是京東會耗很多錢。
投資人在投項目時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問自己有沒有這么多資金;
第二,要看它的資金使用效率,因為這決定你能得到的回報有多少;
當年互聯網金融成為投資的熱點時,我和我的團隊一起來解析這個市場的秘密,我們發現互聯網借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要解決借貸安全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這個行業能夠成功的秘密,于是我們選擇了一個目標人群是天然有誠信保障的大學生群體的項目,輕松規避掉了借貸的安全風險。
還有就是2015年當O2O市場有幾百個項目時,我們不是還在問自己是不是要多搶一個O2O的項目,而是要問自己,O2O的秘密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解析。所以,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別急于跳進某個熱潮,而是要一起解析在這個潮水下隱藏的秘密,因為那才是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
6 三點反思
不管是冬天或者是夏天,創業者只要把事兒做好,你就一定會達到你要的那個目標。最后,我建議每一位創業者都可以反思一下這三點。
第一點,借勢;現在很多的媒體和大佬都強調說,你創業一定要借一個勢。如果說豬在風口一定會飛,那這又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現在我們看到一些早期創業者都是在跟風創業。
三年前電商是熱點,于是一下子就有很多創業者在做電商的項目。去年是O2O,創業者就都往O2O來涌,其實這個不是真正借勢。我個人覺得借勢就是,你如何借一個勢頭來以非常低的成本獲取用戶,那才是核心的借勢。
比如我們投的美麗說,美麗說他早期是做社區電商的,那他為什么能從幾百萬的用戶做到幾千萬的用戶,基本他是借了微博的勢。春雨醫生也是一樣的,一開始其實他們面對的挑戰挺大的,可是他借了醫改這個勢頭,很短的時間內把用戶從幾十萬拉升到幾千萬。
所以我想強調的借勢,不是說因為某某人都在做O2O,你就去做O2O,借勢是說你看你做的項目,能不能有一個更奇巧的方式,借一個勢頭,把你獲取用戶的成本降到最低,這是關鍵。
第二點,試錯;我看到很多創業者都跟投資人說,我們要有更多的試錯空間,你作為投資人應該給我更多的機會去試錯,因為創業就是試錯嘛,沒有人知道說這個創業項目會演變成什么樣子,所以你要給我足夠的試錯空間。
但我覺得你在這個試錯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應該堅持,什么時候應該放棄一個方向或者說是一個想法,這是最難的。其實試錯不是無限地試錯,或者說是兩三個月的試錯,關鍵還是在試錯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數據作為基礎。
我們發現國內的創業者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不關注數據的采集。很多項目試錯了6個月后,然后回到董事會跟投資人說,我感覺我還得多試錯6個月,有的投資人會要求創業者拿出一些數據證明自己是可以再試錯的,而大量的創業者都沒辦法提供這方面的數據,或者對數據沒概念。所以我認為,要有足夠的試錯空間是沒錯的,但一定是要有數據作為基礎。
第三點,就是取舍;其實很多創業者都明白,要把產品做好,要把用戶增長做到位,可是在早期創業通常是人手不夠、資源不足等各種條件限制,你是不可能把產品、用戶體驗還有你的增長都完全做到位。這里就牽扯到一個取舍的問題。
我們之前投的唱吧,產品早期的時候,很多的用戶都給陳華反饋改進意見,但對陳華來說,他當時看市場,用戶增長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用戶增長方面,而諸如閃退等完善性的問題,他都留在了下次產品迭代的時候再去解決。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創業者,你一定是要了解自己階段性的目標在哪兒,你一定是要有取舍的,因為你的資源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