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講個小結論。這個結論很有意思,微播易徐揚曾給我介紹了一個人,在一次聊天時,他非常由衷地講,現在的中國大概是個只有好人才能做生意的階段。換句話說他的意思是只有好人能賺到錢。在他講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講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來講一下我是怎么體會這件事,和當今中國所處的階段怎樣看待機會。
我一直覺得中國在這個階段跟以前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幾乎所有行業,不光是互聯網,都在很快地進入一個轉折點。我把它描述為在所有行業的發展機會上,都從一個增量經濟市場邁向存量經濟市場。
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有很多方式分析,比如人口結構的變化,或者叫新增勞動者的總量變化。如果拿互聯網打比方的話,大概在2010年以前,幾乎中國互聯網的網民和滲透率都處在高速持續增長期,直到2010年左右才開始變得比較平緩。
只不過,在2010年平緩之后出現了移動互聯網,所以我們又經歷了一次巨型增長。
從社會輿論中可以感受到,目前國家面臨的事情可以用3句話總結,當然這3句話是很難做到的。
首先是去產能,要把相對低效實體經濟當中效果不好的生產企業拿掉,這叫從增量進存量。
這跟你有什么關系?當然,因為這里就涉及剛才那位創業者的結論:現在中國只有好人能賺到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
中國原來在各行各業,尤其是與實體經濟和互聯網有關的,都處于增量階段。舉個例子,就好比小時候做水龍頭管水池的數學題,在這一過程中就要想盡辦法獲得資源。而今天中國開始出水的水龍頭比進水的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這對企業家心態也產生了很多不一樣的影響,從實體到互聯網都一樣。
存量市場:一場接近零和的游戲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幾年中,包括中國互聯網疊加移動互聯網。因為大家都習慣去抓進水的水龍頭,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習慣性思維。
比如你現在問一位企業家,這個時機他們是樂觀還是悲觀?很多人還是持不一定樂觀的態度,原因是他們過去的賺錢方法以后變得不一定那么有用了。
在以前,不管是關系、資源,還是權力,只要找到這樣的進水水龍頭都能賺到錢?,F在有什么不同呢?從人口結構到用戶結構,再到實體經濟當中碰到的絕大多數行業,從增量角度來看都在很快的變平。帶有核心驅動力的新增用戶在減少,有的是來自消費習慣的轉變,有的是來自人口分布的改變。
這個問題可能困擾著非常多的創業者,因為對很多人來講,過去習慣的方法和資源越來越失效了。這是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困惑,過去你很熟悉的事情和方法,開始不那么好用了。
存量市場的典型特點,相對來講是接近零和的游戲。意思是,只有你比別人好,才會獲得越來越大的市場。
你有更好的產品,有更高的效率,有更好的技術才可以提高競爭力,或者提高體驗,或者對實體經濟的貢獻,所有這些東西都叫好,這樣的因素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舉個小例子,最近這段時間中,華為不停被曝光,為什么它積累了那么多年,今天才不停地被曝光?因為它所代表的競爭力和競爭方式,在今天的消費者和工業社會里,變得越來越重要。
所以,無論是國家意圖還是行業確實需要。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受關注,不只是靠商業模式創新,而是靠在存量市場的取勝。
產品型公司一定是最好的公司
這些市場的差別是怎樣的?我在新東方工作時,同時負責協調教學和市場的聯動。那時我們有非常大的目標,無論哪方面都很好,但在雅思市場上一直未能占據第一,我想盡了一切辦法也沒能成功。
我們困惑了很多年,直到離開新東方去創業,再接著做投資的時候。我給大家做了一個PPT,內容是公司的分類,公司分為產品型公司、資源型公司、平臺型這幾類。從中我發現一個問題,新東方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第一名,而且跟第二名拉開的差距很大,但雅思這塊就一直不是。
為什么托福和GRE、GMAP這些考試新東方所向披靡?因為你要讓用戶知道這個產品好的前提,是用戶必須容易識別什么是好的產品。這個意義上,必須是好的成熟用戶才能識別什么是好的產品,通常有識別能力的用戶湊巧又是KOL。學而思也是一樣的問題,如果不是做了奧數和小升初最難的事情,它也許就做不到很好的產品型公司。
為什么我們做不到雅思市場leader?舉四級的例子,這是過關型考試,不要求我考99分,這類用戶通常不是典型的產品驅動的用戶。
對于行業意見領袖的用戶而言,他們可能多半不需要這樣的培訓,導致需要培訓來完成過關考試的平均用戶當中,產品識別能力相對較平。換句話說,這個細微的差異度,它不一定容易的識別出。所以,這類市場就變成了市場驅動的市場。
剛才講了新東方和學而思的例子,我得出的結論是,從所有面對消費者的市場來看,產品型公司一定是最好的公司,不管做多長時間。因為消費品市場,一定會進入供過于求,無論如何,現在市場都進入了用戶識別度越來越高的時期。
那么這到底是好時機還是壞時機?這取決于,你到底希望用哪種獲取資源和增量的方式,來取得競爭優勢和賺到錢。還是希望以價值回歸和更長期的認定你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是能夠帶來價值的,這決定了當前是否是好的創業時機。
中國現在有三個問題,三個問題同時出現但很難解決。這對于你當前面對的創業機會,以及獲得融資和資本市場的認可是好是壞的時機,都會涉及到。
第一個問題是負債高。這會帶來什么問題呢?首先你要還款和利息,顯著地增加了財務成本,這會吃掉你很多應有的利潤。
如果你留意過宏觀經濟的話,大家都提過去杠桿、增加融資和刺激經濟。這三件事相互之間有一些挑戰,因為如果要刺激經濟理論上我們要采取更積極的貨幣政策,一邊可以借錢、一邊可以減稅。要去杠桿,同時涉及到去產能,就是要把這些低效的東西拿掉。但這三件事之間比較矛盾。
刺激經濟最好的方法是往系統里放錢,但同時還要去產能就有些挑戰。要讓有些公司不能拿到這筆錢,還要去杠桿,意思就是我既要給你錢,還要不給你錢。在任何經濟點上,要把兩件事放在一起做都不容易,何況是三件事?
所以,你只能選擇更多面向新經濟的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有更好的生產效率和價值創造的面向未來經濟調整結構以后的企業在此刻獲得更好的融資環境,尤其是以直接融資為手段的融資條件,這可能是能把上面三件事情合起來的唯一方法。
要賭未來一定發生事情
我們自己在機構里做投資,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并不是真的想去創造一個風口。我們還沒這個能力,但原來和現在一直做投資的方法,包括為什么在特定時間選擇創業?這是因為,我們努力找的是注定發生的。
這些事情和結論在今天看起來不一定最合理、最正確,但有些底層和宏觀原因,決定了它未來一定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我們愿意賭的。
比如,我們在去年年底的時接連投了幾家跨境電商。原因很簡單:
1、從最功利角度看,在每次發生出口有挑戰的時候,你都能看到一波外貿電商的崛起,像蘭亭集勢這類的企業。
2、上一波金融危機之后,還出現了境內電商的崛起。在出口有挑戰的時候,不管從國家層面、行業層面,還是從企業個體層面,為了企業更好的生存和行業的發展,它們會對這類企業提供新的生存空間方法,有更好的配合度。
零售行業的本質是貨品選擇和供應鏈管理。從當前中國經濟邏輯上講,經濟如果能夠穩定,那么中高端的生產制造行業還是需要大量的存在。因為中國的人口結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人口全都轉到第三產業去。
我認為,投資外貿在國家政策層面上一定是會受鼓勵和支持的。同時,在這個時間點上一定要出現一些事情,幫助中高端的生產制造企業存活下來。不然,這可能對中國來說是一大遺憾。
這是個好人會賺錢的年代
回到之前的結論上,現在的中國到了一個好人可以賺錢的年代。原因是不管你創造的商業模式多么創新,只要你能夠熬下來。
而最終考評你的企業到底有多好和多大的前提是,你對整個產業、對循環經濟、對社會的經濟結構,到底帶來了多大的意義和價值。
從結論上來講,我們又回到了華為的案例。因為我們投過一個創業者從27歲開始就是華為的全球副總裁,他在華為做了16年副總裁。他說,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華為就撥銷售額的10-15%來做研發,從他當領導開始就這樣。我對這件事很敬佩。
最終的結論是,一個有正確方式,并做了很多努力,還帶來了一定的產業鏈價值的企業,從今天開始,不管你看起來是時髦的還是不時髦的,這部分可能在最后決定了你到底是個多大的企業。
如果你要問我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我想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中國創業年代。因為我們熬了那么長時間,終于熬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這對于我喜歡的創業環境來說是最好的年代,原因是我們終于熬到了價值回歸,讓好人真正意義上賺錢。
“這是個好人會賺錢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