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種說法,一旦創業公司最終發現自己產品和市場完美匹配,那么創始人就應該靠邊站,把 CEO 位置讓出來才對,比如由后面的投資人來安排更專業的職業經理人擔任 CEO。
這看似有點道理,但來自硅谷的頂級風投卻不這么認為。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共同創立了 Andreessen Horowitz,他們曾經投資過 Buzzfeed、Oculus VR、Airbnb、Facebook 以及 Twitter 等著名互聯網公司。Marc Andreessen 在近日的一次演講中列舉了幾條原因,解釋為何不喜歡職業經理人,以及為何更樂意投資有潛力長期擔任 & nbsp;CEO 職位的創業者。
Andreessen Horowitz 的目標主要是投資下一個獨角獸級別的公司,如果希望找到最能符合要求的公司,最好的方法無疑是對照歷史。如 Marc 所說,看看那些活了 50 年,100 年的偉大科技公司,公司創始人不僅創立了這些公司,更是經營了好幾十年。著名的例子如:
-
亞馬遜 - Jeff Bezos
-
蘋果 - Steven Jobs
-
惠普 - Dave Packard
-
微軟 - Bill Gates
-
Oracle - Larry Ellison
-
索尼 - Akio Morita
《財富》雜志曾在 2010 年評選 10 年來最成功的 CEO,獲獎者就是自己創業自己當 CEO 的 Jobs。并且 12 名候選 CEO 中,全部都是公司的創始人,沒有一個是董事會聘請來的職業經理人。成功公司的 CEO 也有職業經理人,但都屬少數。總體來看,由創始人擔任 CEO 的公司絕對占據壓倒性優勢。
這是為什么?
「現在有種迂腐的說法,公司創始人都非常頑固不好對付。他們固執于最初的想法,思想跟不上時代... 直到最終一無所獲,錯失最佳的市場時機才愿意認錯。」
其實,創業公司能否獲得成功,簡單說,其核心都在于創新。一家公司之所以能誕生,原因就在于公司創始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讓生活更加便捷。創新精神是一家公司能長久立足的核心要素,Marc 相信,公司的創始人相比于職業經理人,往往都更加擅長創新。
創始人對于當年創業時的艱苦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一無所有,他還記得一個人在小辦公室通宵達旦的時候,還記得堆滿垃圾桶的泡面盒。
創始人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他們時時刻刻生活于危機感中,他們害怕別人會開發新的更有顛覆性的產品會威脅到他們自己的業務。所以,公司創始人更有競爭意識,更有持續創新的強烈意愿。而職業經理人一般不會有這么強烈的切身感受。
Ben Horrowitz 解釋道,「職業經理人總希望效率最大化,他們在產品周期中不那么在意發現新的產品機會。相反,創始人更加擅長發現新機遇,但是產品開發周期中的效率沒那么高。」
創始人更能得到權威認同
Steven Jobs
「創始人在公司內部更有威信,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在領導公司內部變革時尤其重要。比如,如果喬布斯當年回歸蘋果之后,告訴大家,時代變了,你們要做 A,千萬別做 B。他馬上就能說服整個公司一起做 A。職業經理人可能就做不到,職業經理人用同樣的方式說同樣的話,其他員工的反應可能只是:額,我不知道你說啥。」
如果希望公司得到長遠的發展,就必須不斷變革,以適應環境,即便是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也是如此,有時候公司創始人可能是唯一有能力做出這種決策并推動變革的人。
還是拿喬布斯作為例子,當他的 NeXT 公司被蘋果收購,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之后,他馬上就在公司內部掀起革命,要開發 iPod,并且設立網上虛擬產品的零售商店。因為蘋果公司自誕生起就和喬布斯這幾個字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他就能夠在公司內部樹立起信心,雖然他的策略在當時十分瘋狂,但憑借喬布斯的威信,依然能夠順利實施。如果是職業經理人,恐怕就沒有那么強大的能量。
公司創始人更有方向感
Reed Hsatings
若要創新,一家公司很可能需要完全拋棄最初的發展路線。而最初的路線往往都是創始人自己定的,讓公司創始人自己放棄公司最初的路線心里沒什么羈絆。為了解釋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看看 Netflix 創始人 Reed Hsatings 的例子。Netflix 一開始選擇在網上賣 DVD,并且生意相當好。但 Hastings 當時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改變公司路線,不賣 DVD 了,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到在線視頻上。就目前的市場狀況看,他這個決策改變了 Netflix 的命運。
Hastings 當初可以輕輕松松拋棄自己的商業模型,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最初想法都是他自己提出的,自己丟掉自己的東西不會有顧慮。所以當他發現需要作出改變以適應市場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行動了。如果是職業經理人,情況可能就是專注于現有業務,持續保證最大的收益,而不會考慮放棄整個 DVD 業務轉向流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