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平臺型培訓公司
觀察下來,他們是這個圈里最受挑戰的群體,因為互聯網渠道打破了信息壁壘,去中介化嚴重,客戶對于落地的要求越來越高。
路徑1:向內容提供商轉型
部分公司正在想辦法自己開發、代理或認證版權課程,成為內容提供商,提升自己的核心實力。
路徑2:向方案提供商轉型
以前的所謂培訓方案基本都是課程拼盤,但是現在客戶要的是落地,所以對于傳統培訓公司的挑戰在于如何從原來的推銷式向顧問式轉變。
路徑3:互聯網化成互聯網平臺
典型的如益策和淘課等,走這條路徑對于資本要求很高,所以資本進來了。甚至有資本在沒有任何培訓基礎的情況下直接成立互聯網培訓平臺。
內容提供商
觀察下來,他們是相對舒適些的群體,因為有核心內容。但也有主動求變的。
路徑1:向方案提供商轉型
如原來只是講TTT的發現客戶要的不只是上2天課程,而是要幫助設計和實施內訓師培養方案。原來講教練的現在要轉型為客戶設計整個“教練型領導力培養項目”。客戶要的是落地。
路徑2:向互聯網平臺提供內容
部分公司主動向互聯網化轉型,包括情境領導、DDI,AMA等版權課程都在和一些平臺合作開發線上課程。
路徑3:出來干培訓師
有的機構是一個專家帶幾個員工,徒弟培養成熟了,有自己出來干培訓師的。也有大專家發現辛辛苦苦整1年,還得累心管人,掙的可能還沒有自己一個人多,干脆關掉公司,干培訓師了。
方案提供商
類似于咨詢公司,其痛點在于單產太低,人均銷售額50萬以上就很高了,可能還沒有房產中介的小姑娘銷售額高,IBM都要裁掉這個部門了。
路徑1:互聯網化
凱洛格很早就開始做在線課程,后來開發微課平臺。目的就是要提升標準化產品,降低邊際成本。 當然互聯網化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給資本講故事。
路徑2:整合內容
如果只是有方案沒內容,盈利也會很低。所以通過開發、代理、認證等方式銷售標準化課程,可以提升邊際利潤。
企業培訓部門(企業大學或培訓中心等)
日子也不太好過,有些企業大學被逼著盈利化、有的在裁員、還可能會有關門或名存實無的。所以,現在是需求方正成為供應方。
路徑1:主動或被動變為盈利部門,成為內容提供商或方案提供商
基于公司在垂直領域的優勢,成為某一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者。如中興通訊學院早就這么干。我知道的浙江一個商學院現在開始為零售人才培養提供方案。
路徑2:部分人轉崗到業務部門
如果年齡不到29歲,都沒有在業務部門待過,那就快點去業務部門干兩年吧。如果想做HR其他模塊的,那就快去吧。
路徑3:部分人出來做培訓師
大量培訓師都是在企業內部跳槽出來的,今年將更多。不只是培訓部門的人,在創客時代、在裁員潮下,其他崗位的人也會有很多選擇培訓師(或自由職業者)這條路。最近這樣的例子我看到很多。
培訓師
企業預算吃緊、互聯網化沖擊、企業要求提高等多重沖擊下,培訓師也在經歷挑戰。
路徑1:專注核心優勢,打造精品內容
培訓師是以內容取勝,所以專注是最為關鍵的。同時如何貼近企業業務實際這是對于很多已經離開企業很久的培訓師的最大挑戰。
路徑2:轉型為內容提供商或方案提供商
有老師把自己的課程打造成精品版權課,提供認證;也有老師開培訓公司,為客戶提供落地的方案。
路徑3:互聯網化
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為其提供內容。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和鏈接。
互聯網培訓就是終點嗎?當然不是,互聯網公司的日子也未必好過,2016年應該還很火熱,2017年競爭加劇了,客戶理性了,就不好說了。
另外,還有一個好玩的現象是,培訓圈里(不管是哪個角色)有一批人正在逃離培訓圈,有去做投資的,有去創業做別的行業的。
特別說明:以上路徑不是說所有公司和人都要這樣做,而是部分正在發生的演進方向。可能每個人首先還是要專注自己的優勢,在專注的同時去看到整個生態圈的趨勢,判斷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