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馬云在杭州云棲大會上演講時表示,人類的第一次 50 年的技術革命,是對體能的釋放,第二次 50 年的技術革命是對能源的利用,而這一次技術革命也會是 50 年。前 20 年是互聯網技術的大發(fā)展,未來 30 年是互聯網融入社會的時代,這 30 年才是真正創(chuàng)業(yè)巨大的機會。這個時代核心的能源是數據,計算能力將成為生產力。
未來中國有四大創(chuàng)業(yè)機會
第一、人口紅利
中國人多,所以中國的第一大機會是,圍繞著 13 億人口出現的金融、旅游、教育、醫(yī)療、物流、生活服務、招聘等等,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意。中國十三億人中有五六億的農民工,這里也有巨大的機會。
第二、傳統(tǒng)產業(yè)升級
傳統(tǒng)企業(yè)的春天真的是來了。但是要跟未來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萬物互聯都要連上,使之變得真正高效。所以傳統(tǒng)產業(yè)的產業(yè)升級是第二大機會。
傳統(tǒng)產業(yè)哪些領域有機會 ? 農業(yè)現在有巨大的生意,很多基金都在看農業(yè)。其他制造業(yè)比如家裝、紡織業(yè)、數碼、汽車,所有原來超幾萬億交易的線下生意,今年都會被搬到互聯網上去。慧聰網和阿里巴巴等 B2B 網站在早期不是交易平臺,它只是信息聚合平臺,沒有辦法像淘寶一樣收錢,所以那個時候 " 會員費 " 這種收費模式就出現了。
經過十年支付的打通、信任解決以及產業(yè)升級,現在的 B2B 平臺可以直接切交易。以交易為閉環(huán)的 B2B 產業(yè)在 2015 年會非常火爆,所有的投資熱點可能 50% 以上會在這個地方。所以 B2B 也是中國的第二大機會。
第三、新興科技
從 1980 到 2010 年,中國經歷了硬件的十年、軟件的十年、PC 端的十年。從 2010 到 2020 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十年,尤其是后幾年,我們會進入另外一個時代,叫做萬物互聯。
什么叫萬物互聯 ? 就是萬事萬物都連接在一起。周鴻祎指出,萬物聯網可以實現三件事:一、所有的電子產品均可內置芯片 ; 二、終端設備 24 小時與云端連接并實時數據采集,產生絕對的海量大數據。三、通過云端,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真正實現完成人工智能。
第四、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和機遇。隨著數據信息的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安全問題也就會越來越重要。在大數據時代,也可稱為透明的時代,個體將難以保障隱私,一旦服務器出現問題就意味著用戶數據的丟失,安全對每個國家、企業(yè)和個人都非常重要。同時,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醫(yī)療……所有的東西都智能化了后,更存在重大的安全問題。這些此前互聯網并沒有觸及過的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將會越來越多,也為 90 后的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了廣泛的發(fā)展空間。
物聯網帶來龐大創(chuàng)業(yè)機會
李開復稱,過去的五年,移動互聯網爆發(fā)增長,相對 PC 時代,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更具爆發(fā)力的機會。如果說我們看到 PC 和互聯網在 35 年帶來了 20 億臺設備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在短短的五年就讓這個數字達到了 60 億。
為什么說物聯網將帶來龐大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呢,因為我們看到創(chuàng)業(yè)機會的六大現象同時發(fā)生了。
第一、摩爾定律
它帶來的就是計算的成本,今天跟三十年前相比降低了一萬倍。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 如果我們臺北的房地產比三十年前的價錢降低了一萬倍,今天我們一平大概是四元新臺幣。你可以想象如果四元新臺幣能夠買一平的臺北的房地產,這個會帶來多大的經濟變革呢 ? 這個就是摩爾定律帶來的,只是不在房地產界,是在 PC、手機和其他的電子制造業(yè)。
第二、電纜和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的電信運營者不斷地勤奮努力鋪著網絡,認為可以賺大錢,但是都沒有賺到大錢,大錢都給谷歌、Facebook 賺去了。但是沒有關系,我們還要讓他們繼續(xù)有這個美好的幻想。
第三、創(chuàng)業(yè)成本達到歷史新低
從一個硬件時代的幾千萬美元創(chuàng)業(yè),到一個軟件時代的幾百萬美元創(chuàng)業(yè),到了一個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的幾十萬美元的創(chuàng)業(yè)。
第四、非常快速的成長
因為一切都互聯網化了,可以很快地推動。我們看到小米在過去兩年中從幾百萬增長到了 6000 萬臺手機的銷售,這個是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沒有互聯網他是做不到的。
第五、越來越多很聰明的錢涌入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聰明的投資人,也可以看到像谷歌去年就花了 60 億美元,Facebook 花了 200 億美元,Facebook 作為一個一年營業(yè)額只有 100 多億美元的公司,花了 200 多億美元來做并購跟投資,而且他們投了錢進去以后,是用他們所有的流量、用戶、服務去扶持這些公司的成長。
那這些互聯網公司到底多有錢呢 ? 據統(tǒng)計,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大概是 1600 億美元,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大概是 800 億美元,大概是 2:1 的比例。那這些錢都可以做投資并購,我們知道投資不一定要花錢,也可以用股票,然后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做投資跟并購。他們也意識到這樣巨大的機會,在瘋狂地投錢進入這個市場,而我們回到十年前看我們是不會看到 IBM、微軟用這樣的力度去做投資的。
第六、很多聰明人進入了這個領域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大部分的聰明人都進入某一個領域的時候,那它的時代就即將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