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百度搜索關鍵詞“CEO必讀12篇”,找到約450萬個相關結果;同名百度百科詞條截至發稿之日瀏覽量已逾150萬、1萬多名網民為其點“贊”及數千次站外分享;新浪、騰訊、搜狐、鳳凰、中華、和訊及中金在線等各大網絡門戶及相關財經網站連篇累牘。
“CEO必讀12篇”銷售情況及其對于高管以及管理者而言價值究竟幾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就目前各方數據及相比各大商學院EMBA總裁班培訓招生難、門可羅雀的情況來看(據2013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僅有不到兩成的院校及機構完成預定招生任務),“CEO必讀12篇”(www.ceo12reads.com)火爆已是不爭的事實。
名不見經傳的“信匯中正”緣何能夠憑借一本“CEO必讀12篇”逆勢“高帥富”EMBA老板班?不可否認,這其中一方面顯示的是市場需求正在悄然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及管理者正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轉向主動出擊的“自主學習”;但另一方面,當我們抽絲剝繭,去除籠罩在傳統EMBA教學頭上的層層光環,所暴露及凸顯出來的一些問題也不免引人深思。
首先,EMBA教育正變得庸俗化。個別院校及機構迫于招生壓力及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盲目擴大招生規模,降低了對學員素質的要求,出現有錢就能讀EMBA的現象,導致EMBA越來越遠離商業教育的本質。這樣招上來的學員把請客送禮當成家常便飯,同學生日聚會送禮動輒就要花四五萬。有些海外游學項目,只游不學,一周的行程只上一天課。有些院校為爭取名人學員,名義上收取高額學費,實則以獎學金的形式返還學員。今年2月,央視某知名女主播在微博中爆料稱:“有人邀我參加一所知名大學的EMBA班。許諾不用經常上課,不用認真考試,就能拿學歷。隨后舉出一批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在那兒上過。”還有一些院校會給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提供特殊獎學金,希望拉攏體制內的高層人士入學。
其次是學院對老師缺乏約束力。由于EMBA課程的教授既要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又要有豐富的企業經驗,因此商學院往往出現“一師難求”的現象。一些新辦的商學院沒有能力培養全職教授,就大量外聘教授,結果導致學員跟著老師跑,課程時間和地點都會頻繁調整。有時老師在美國走不開,一個班的學員就要飛到美國上課,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浪費在差旅中。還有些教授有頻繁跳槽、授課內容隨意等情況。前不久,國內一所著名商學院的EMBA學員在微博上爆料,稱老師授課內容太無聊,還與學生當堂口角。學生對講課內容不滿,本是正常現象。但問題在于這位教授的家人所開設的咨詢公司,正是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服務。學員產生種種聯想,也就不足為怪了。學員的做法固然欠妥,但校方更應該吸取教訓,加強教學內容審核以及完善課程反饋機制,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最后的一個問題是監管力度不夠。我國的MBA和EMBA教育均歸教育部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領導,但這個委員會只是指導性質,缺乏強制約束力。有時一所高校可以同時辦三個EMBA項目,而三個項目之間也是獨立核算、互相競爭的關系。你打電話到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就只說自己如何好,其他兩個項目如何不好。這不禁讓人對官方教育的可信度也打了折扣。而在EMBA班之外,許多號稱依托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培訓班也層出不窮。同時推出數十種管理培訓項目,節選部分EMBA課程,學費少則3萬至4萬元,多則二三十萬元。這些培訓班不需要入學考試,也沒有學位證,畢業后只頒發學校蓋章的“結業證書”。
從2002年中國引入EMBA教育發展至今,旺盛的需求過后,帶來的是行業巨變及過渡的陣痛,隨著學員年齡、知識結構及需求的變化,EMBA課程、教學模式甚至是其自身商業模式亟需改變。這樣的轉型期對于很多院校及培訓機構而言可能比較痛苦,但又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2014年,中國EMBA教育已逾第二個十年,EMBA課程改革仍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