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來,地產行業的焦慮來自于兩個方面:
第一,來自于市場面。首先是從長期趨勢而言,大家意識到住宅市場存在行業天花板,行業領先企業如萬科必須提前布局,從專業化住宅開發商轉型為城市配套服務商;其次從中短期市場而言,中國人口結構在發生變化,土地/財政/金融/稅收系列改革推進中,行業環境更加復雜,房地產周期波動的不確定性增大,也讓部分企業感到彷徨。
第二個方面,來自于互聯網技術變革可能引發的行業格局顛覆。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是如何在傳媒、娛樂、零售、IT、金融等傳統行業勢如破竹攻城掠地。這種力量讓人驚喜,亦讓人恐懼。TOP房企希望借此力量轉型領跑,后面梯隊的部分企業則存在投機心理,期望站到"風口"前,擺脫一個個項目循環開發逐步積累沉淀的傳統發展模式,一飛沖天。
我的觀點:行業的焦慮有其道理存在,行業的轉型與創新十分必要。但萬科舉動背后是兩千億之后轉型的學習探索,從積極的角度是企業未雨綢繆,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應注意到萬科經常的”言行不一”(一邊說樓市風險,一邊拼命拿地;一邊說拒絕暴利,一邊總在賣板塊最高價),所以其他房企對此沒必要過于夸大、盲目焦慮,更不能因此而浮躁。
對于第一種焦慮,我在《研究者預警風險,營銷人發掘機遇》一文中有所闡述,我始終認為中國房地產在中長期內仍然處于上升通道,這里不再贅述。至于說到"90后不買房",我認為確實需要關注客戶年輕化帶來的消費觀念以及媒體習慣的變化,并積極進行產品與營銷創新;但"努力奮斗、追求物質財富為主的成功"則是恒古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主流社會法則,以家庭為中心的的關系結構則是中國人千年不易的社會習慣,我不認為中國房產消費的文化根源會發生動搖。
這里我想重點與大家分享我對于互聯網革命之于房地產的看法。互聯網從本質上來說,是通過技術的手段,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互聯網首先干掉的是信息中介行業如傳統媒體,其次是零售,然后是金融,最后是對所有傳統行業進行改造,通過重塑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來重構交易和生產價值鏈,進而重新定義品牌。總結起來,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變革有兩種:對于信息中介部分而言,是做“減法”,即直接去除掉一些雍余環節,比如減少中間渠道,例如媒體、金融和貿易;而對于實體產業部分而言,是做“乘法”,即更有效地人與物聯結方式、無邊界的資源整合,提高生產與流通的效率,擴大產業的內涵和外延。
互聯網之于房地產這種一種基于土地的不動產,主要是做“乘法”,一定是改造與提升,而不是做“減法”式的革命。這種“乘法”會體現在利用互聯網進行的融資金融創新、客戶互動傳播、智能工廠化施工、智能家居應用、社區增值服務等各個方面。
我想強調是的,如果我們把房地產的互聯網應用定義為“乘法”的話,那么最終的乘積既取決于"乘數系數"即模式創新,也取決于被乘的基數,這個基數就是房地產業務的規模。正因為萬科等龍頭企業已經有了規模,有了足夠多的開發體量和客戶基礎,一定要會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追求乘數系數,以保持持續領先地位。而對于一些規模還不大的企業,你就開發那么幾個樓盤,手里就那么幾張牌,一個小石子用再大力氣也不能在水面激起大的漪漣。簡單來說,有規模不一定贏;但沒有規模,一定贏不了。
所以,面對新市場和新技術的變化,我們一方面仰望星空,進行各種創新探索,另一方面更要腳踏實地、快馬加鞭的做好拿地開發與銷售,繼續做大規模,擴大基數。別忘了,眼下市場結構性分化,正是優秀企業搶奪市場、擴大份額的絕佳戰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