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鋒認為在中國,從廣義上說,并沒有對企業家真正的詮釋。最早對于那些企業的創始人也是冠以“萬元戶”的名字。而在中國大企業中的掌門人,本質上來說,并不是真正的企業家,他們只能是官員,最多是職業經理人。而在美國的entrepreneur中,是含有創業型企業家的含義。
鄧鋒認為在美國的企業家精神中,有幾個層面,一個他們會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他們擁有不安分的心,這也導致美國企業家敢于創新,也愿意創新。從另一個層面上說明,他們不怕失敗。在創業和創新上,很大程度風險和回報是不成比例的。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會克服困難,不是躲著走。鄧鋒認為這種創業、不安分是企業家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則是執行力。企業家要不論說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到。鄧鋒認為沒有執行力,不是一個好的企業。此外,就是學習能力,從失敗中學習,從別人的經驗和教訓中學習。鄧鋒認為學習精神才能讓創業者有相對的敏感度,能夠不斷發現新的商業機會。相反,沒有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也很難有創意和創新。創業企業家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被用戶接受,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而非只是維持生計而已。
鄧鋒認為很容易被中國創業者忽略的是對商業文化準則的尊重、敬畏,也就是對商業契約的尊敬和尊重。從此能夠衍生出責任感。從創業一開始,就需要為自己負責,為家人負責,為員工負責。只有這樣,創業者才能形成自己氛圍,吸引更多的人在你身邊。鄧鋒認為有了責任感,才會有堅持,才能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也才能最后引導別人。
鄧鋒說自己投資的幾個企業,有幾個都是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第二次又來找他。之所以會繼續投資,鄧鋒考察的堅持和責任感。有了責任感和堅持的信念,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最好體現。
鄧鋒強調創業未必是犧牲很多,創業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要積極進取,也要樂觀。創業沒有那么多悲情,否則會給員工帶來沉重的負擔。如果把創業的最終目標建基在IPO,或者其他上,這種創業過程會忽視掉更多有意義的財富。
鄧鋒認為唯有企業家精神能夠推動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也是推動中國走向創新型國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