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形成看待世界的眼光的時候,中層角度是最重要的角度。我們遇到的人,要么有知識,但都是宏觀的,說的東西天南海北,聽是很好聽,或者很熱鬧,但是不解決眼前的問題,不幫助我現下的思考;或者有的人,說的就是很微觀的雞毛蒜皮、東拉西扯、八卦九卦,沒有高度、格局、方向,也不能估計左鄰右舍。中層的角度就是兼顧方向與現實,讓我們看待問題與尋找對策的時候,把整體感與可操作性結合的。
——在我們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的時候,中層模式兼顧了戰略與戰術的層面,讓牽一發以動全身的部分,與落地的部分結合了,這非常像一個咨詢工作的模式,與純學術與純事務的區別,也像改善性做法與理想與現實操作之間的差異,中層選擇往往會考慮最佳實踐,又不會激進到拋棄所有現在的做法,是一種比較妥協與比較改良的主張的體現。對于絕大部分的組織來說,我們應該追求的就是中層目標,是超越現狀但又保持連續性與揚棄的狀況。有中層目標的社會,才有適度的前進動力,也才有適當的制衡機制。
——中層人才,以問題與解決方案本身為核心,可以兼顧各方面的知識,但不以知識玩味為本身的依歸,又不會只以就事論事的做法作為拘泥的對象,既有知識的框架,又有技能的操作。他們更像是橋梁型的人才,讓此岸與彼岸有了連接。如果一定有一個具象的說法,那就仿佛有具體操作技能的人才與只有理論知識的人才之間的那種兼有框架構建意識與關鍵操作技能的人才,在一個組織體中,中層人才決定了我們成事的可能性。
——中層文化,是一種鼓勵學習,適度變革,不放棄前進同時又警戒激進變革的風氣,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公司會以中層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保持群體適當的活力,又不至于失去前進的基本節奏。這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中間狀態,是分寸與尺度的把握,是對于掌舵人與管理者的考驗與要求,也是一種很強的對于新人融入能力與老人進步能力的考驗。
——人們很容易非左即右,非大即小,非激進即保守,中層意識與中層能力是一種動態與理性的狀態,是一種實際又不甘于守成的進取狀態,真正的挑戰不是要不要這個狀態,而在于是否能夠維持這個狀態,是否能夠讓這個狀態保持長期的活力。
隨機讀管理故事:《上路》
一和尚要云游參學。師傅問:“什么時候動身?”“下個星期。路途遠,我托人打了幾雙草鞋,取貨后就動 身。” 師父沉吟一會兒,說:“不如這樣, 我來請信眾捐贈。
師父不知道告訴了多少人,當天竟有 好幾十名信眾送來草鞋,堆滿了禪房的一 角。隔天一早,又有人帶來一把傘要送給 和尚。和尚問:“你為何要送傘?”“你的師 父說你要遠行,路上恐遇大雨,問我能不 能送你把傘。”但這天不只一人來送傘,到了晚上, 禪房里堆了近50把傘。 晚課過后,師父步入和尚的禪 房:“草鞋和傘夠了嗎?” “夠了夠了!”和尚指著堆在房間里小 山似的鞋和傘,“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 帶著。”
“這怎么行呢?”師父說,“天有不測風 云,誰能料到你會走多少路、淋多少雨? 萬一草鞋走穿了,傘丟了怎么辦?”師父 又說:“你一定還會遇到不少溪流,明天 我請信眾捐舟,你也帶著吧……” 和尚這下明白了師父的用心,他跪下 來說:“弟子現在就出發,什么也不帶!”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備,而是有沒有決心!有決心了,擬定目標了,一切都不是問題!請帶上你的 心上路吧,目標在遠方,路在自己腳下。 每邁出一步,都是一點點收獲! 帶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俱足!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