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擊虛是孫子兵法的一個重要軍事原則。在孫子兵法中論述最多的是虛實,如<計篇>中:"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軍爭篇>中:"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九地篇>中:"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起所不戒也。"等等,都是虛實問題。而集中論述虛實問題的當屬<虛實篇>,如篇中"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起所不守業(yè);守而必固也,守其所不攻也。"又如,"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于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在如"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都對虛實問題進行了精辟論述。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為什么懂得虛實就可以不敗呢?
孫武認為,無論敵我,有實就有虛,有虛就有實,虛于實是相互依存的。既沒有無虛之實,也沒有無實之虛。
一方面,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可變實,實可變虛,這就是隱僻企圖、巧飾偽裝、兵不厭詐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如果虛中不能有實,實中不能有虛,虛不能變實,實不能變虛,就不會出現(xiàn)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局面,就形成不了詐。
另一方面,虛既為"空""弱""不實",尋找到虛就易尋找到"易勝"之點,擊虛即攻擊那好打之敵,自然易勝。研究避實擊虛,就是為了尋找"易勝"之點。企業(yè)有沒有"易勝"之點,有沒有企業(yè)之虛呢?回答是肯定的, 每個企業(yè)都有。企業(yè)自身存正在的弱點、不足和缺陷,就是企業(yè)之虛,就是"易勝"之點。企業(yè)如果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弱點、不足和缺陷,瞄準"易勝"之點,有的放矢地擊虛,在現(xiàn)有資源不變的條件下,不僅可以健康發(fā)展,有的甚至可以使效益翻番。
隨機讀管理故事:《盲人過橋》
有個盲人經(jīng)過一條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橋,從橋上摔下,兩手抓住了橋欄。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抓緊欄桿,自己估計松手后肯定會掉進深淵里。過路人告訴他:“別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緊抓著欄桿高聲呼叫。時間長了,手上累得沒力氣了,一松手就落到橋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來,說:“嗨!早知道橋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讓自己受這么長時間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這個盲人是有些夸張,但企業(yè)管理中常常會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寧可把下面想的恐怖點,預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這個是危險的,所謂的憂患意識,要把問題想得更加復雜點,把問題想得更加困難點,這從某種角度而言沒有錯,但對企業(yè)戰(zhàn)略來說是存在問題。
企業(yè)戰(zhàn)略過程中對于未來預估,往往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某種預估將會對當下的行為發(fā)生扭曲,企業(yè)會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無謂的因素上。寧可想得復雜點,不要想得太容易,這種思維其實是掉以輕心的反面,中國人有句話叫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從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業(yè)管理中,若沒有這種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會事倍功半,當然有這種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鵝現(xiàn)象在當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論與模式如此之多的當下,企業(yè)著眼于當下的未來預估,將成為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