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里,“哲學”往往深奧而艱澀。哲學系畢業的,即便是高材生,也往往改行,無法從事哲學工作。甚至,一提到“哲學天才”,人們往往聯想到“瘋子”。
百度“哲學”,解釋稍長,“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或許通讀5遍,也仍然不明白“哲學”是什么?此時此刻有位無名人士高呼,“經營需要哲學”,相信他肯定得不到“鼓掌”,甚至連“質疑”也甭想,恐怕得到最多的是無聲的“嗤之以鼻”。
因為一說到“經營”,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西方文化”,再深些“一大堆數據、圖標、計算公式”,“那是一種生硬而高深但很值錢的學問”,但肯定與“哲學”掛不上鉤。“經營”一詞的一般定義為“根據企業的資源狀況和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企業長期發展進行戰略性規劃和部署、制定企業的遠景目標和方針的戰略層次活動。”
然而如今,日本的四大經營之圣之一稻盛和夫先生(年齡最小,僅存于世)提出“經營也需要哲學”。人們不禁抬起頭來瞄上幾眼。在稻盛和夫看來,所謂“經營哲學”,首先是經營公司的規范、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經營公司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范規則、或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內部明確地確立起來。
讀起來,非常“言之無物”……
他說,“時時從根本上思考事物應有的理想狀態,這種思考習慣,孕育出了我的經營哲學的原型。”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技術員出身的他,最終成就了兩家名列全球500強的大企業,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
當初設立“第二電電”(也就是現在的KDDI)挑戰一家獨大的的NTT時,稻盛和夫就像唐·吉訶德,手持長矛沖向巨型風車。社會輿論都認為京瓷參與,必敗無疑。稻盛和夫回憶:“各種矛盾的想法在我頭腦里交織,我十分苦惱。每晚睡覺前,我反復捫心自問:我投身電信事業,真的是為了民眾的利益嗎?我的動機純粹嗎?不是為了自己賺錢嗎?真的沒有一點兒私心嗎?是想出風頭嗎?是為了獲得喝彩嗎?是為了沽名釣譽嗎?是為了青史留名嗎?我每晚都不停地逼問自己。”
經過整整半年的反復思索,稻盛和夫終于認定自己“動機純,私心無”,“敢向天地神明宣誓,沒有一絲雜念”。于是不再猶豫, 設立“第二電電”,積極參與競爭。
稻盛和夫說:“在通信領域,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一無所有。如果我在這個領域內揮動令旗,取得成功,就能證明哲學的威力。僅僅依靠哲學,真的能夠成就這么巨大的事業嗎?設立DDI,以自己的后半生進行挑戰,就是為了證明這一點,證明哲學這個唯一的武器的力量。反過來講,如果我失敗了,就證明僅靠哲學不能經營好企業。”
結果證明,稻盛和夫成功了,第二電電再次成為世界500強。
2010年2月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應時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之請,接手了第三家世界500強公司——已經宣布破產重組的日航。與稻盛和夫私交甚深于2001年結識稻盛和夫的稻盛和夫管理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岫云向《當代經理人》表示,同創辦第二電電一樣,稻盛和夫接手日航的確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再次證明自己的經營哲學之有效性,與此同時,他不斷質疑自己的動機,最終他得出他的動機純粹:1、挽救日本經濟;2、給日本企業以信心;3、讓日航的6萬名員工不失業;4、為日本國民服務,因為一旦日航破產,日本將僅剩下一家民營的航空公司,當不存在競爭時,受壓榨的將是日本國民。
稻盛和夫作為一位20世紀的企業家,其想法實在另類得可怕。不過據可靠消息,半年之后,日航4、5、6三個月財務報表合算出現了盈利。就讓我們來看看,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究竟是什么靈丹妙藥?它何以如此威力強大?難道真如某些管理學者所議論“在過去10年,德魯克武裝了我們的頭腦;在未來10年,稻盛和夫將充實我們的靈魂”?
作為人,何為正確?
2008年,當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的 阿里巴巴 正在冬天苦苦煎熬時,馬云卻在思考“人的本質,企業發展到最后到底為了什么?”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總部會議室馬云(44歲)稻盛和夫(76歲)做了一次對話。馬云對稻盛和夫的評價是,“真正的灑脫,在做人的境界上花很多精力”。
接下來是那個傳頌了許多遍的美麗故事!在創立京都半導體公司的第二年,新進來的員工要求公司保證他們將來的收入會增加到一定程度。當時,公司剛成立,連自己都難保,如何保證新人的收入增長?經過三天三夜的討論,稻盛和夫與他的合作伙伴,認為員工的要求符合人類價值標準,于是他們不僅答應了員工的要求,而且還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調整:“京都半導體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給所有員工物質與心靈成長的機會,并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促進社會與全人類的進步。”因為稻盛和夫明白,如果和員工不一條心,京瓷永遠無法做成“世界第一”。
很難讓人相信,還有這樣的企業使命。當我一位同事看到《活法(一)》封面上的文字“讓無數獨生子女找到組織的關愛”時,她說,“一看這行字,我就不想看此書!”在現今的中國,員工們知道自己不可能那么幸運碰到那么崇高的企業家,甚至在他們心目中,“無商不奸”。
在多數企業,沒有經營者會向員工們提出“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問題。而稻盛和夫所思考的“經營哲學”卻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做人的最樸實的原則,例如“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要善良,要公正,要有勇氣,要樂于助人,要公平”等等。
他說,“‘這么起碼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里講嗎?’或許有人感到驚奇。但是正因為不遵守上述理所當然的做人的原則,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企業丑聞。”
為了獲利,“這種程度的違規沒有關系吧”,將公司內的規范規則稍稍扭曲,結果行通了。于是“稍進一步的違規也沒問題吧”,規范規則更拋在一邊。這樣企業或者產品就會發生問題,如果將問題公開,企業可能蒙受巨大損失。于是采取“不如實公布,沉默以對”的態度。而由于內部告發、問題暴露時,企業又出面掩飾,做假報告等。結果輿論譴責企業說謊騙人、掩蓋真相,事態越加復雜,最終導致企業崩潰。
“這就是出身于一流大學、擠身于一流企業領導人崗位的經營干部做出的事情。與這些企業精英們講什么‘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似乎太幼稚太愚蠢了,他們會一笑了之。然而,這么簡單幼稚的道理他們卻不能實行,這就是導致企業崩潰的根本原因”稻盛和夫嚴厲斥責。
“我認為,正因為缺乏這種樸實哲學的人成了大企業的領導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許多大企業丑聞頻發。而其結果是造成了整個社會陷入極度的混亂。所幸的是,因為我缺乏經營的經驗和知識,有關企業經營的規范、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僅僅從‘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中引申出來,并用它來說服員工。”
“作為人,何為正確?”在中國企業界從未發生過,那些古老的“美德”早已不掛在嘴邊,我們也不再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某條準則,久而久之,整天想的都是一己私利,想著怎么從別人那獲取,而非幫助別人。
稻盛和夫說,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則生;沒有自利,人就是去了生存的基本驅動力。同時,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則久;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并最終導致失敗。
“如果能以利他的角度審視企業面臨的問題,我們就會獲得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開闊感,因而發現復雜事物背后的本質問題。其實,人性的光輝從來沒有熄滅過,只是有時被私利和困頓所遮蓋,利他的動機能夠煥發員工的激情和創造力,同時,也讓經營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決斷力和正義感。”
稻盛和夫還認為,宇宙具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力量,這是一種“向善”的力量。利他之心符合“向善”的宇宙意志,因而將會協助我們打開“智慧的寶庫”,讓我們享受靈光一現的驚喜。稻盛和夫說,打開智慧的寶庫大門的鑰匙就是利他之心。
當然,稻盛哲學絕不僅僅是理念,而是一整套調節激勵員工精神氣的經營管理體系和會計體系,其所獨創的阿米巴經將公司組織分為一個個“阿米巴”小集體,而各個小集體,就像是一個一個的中小企業,在保持創新活力的同時,以“單位時間核算”這種獨特的經營指標為基礎,徹底追求時間附加價值的最大化。“自利利他”,配上這套體系,稻盛和夫真正做到了“精神領袖雖走,靈魂還留在企業里。”
六項精進
“自利利他”,“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要善良,要公正,要有勇氣,要樂于助人,要公平”說起來的確容易。但正如一首歌謠所唱“圣賢之道,聽了唱了卻不做,毫無價值。”“無論你讀過、聽過多么好的道理,如果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哲學也一樣,無論學了多少,因為是過于簡單的道理,將它變成自己的東西、認真實踐的人反而很少。
于是稻盛和夫把這套經營哲學進行總結歸納,認為管理者只要做好“六項精進”,就能搞好企業:1、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謙虛,不要驕傲;3、要每日 反省;4、活著,就要感謝;5、積善行、思利他;6、忘卻感性的煩惱。
一、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六項精進”中率先登場的就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這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一條。每一天都竭盡全力、拼命工作,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事情。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這一點,企業經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樓閣。
“在我27歲時,開始經營企業,成立了京瓷公司。當時,我連經營的‘經’字都不識,但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公司倒閉,不能讓支持我、出錢幫我成立公司的人遭殃。為此,我拼命地工作,常常從清晨干到凌晨,正是因為這種勤奮,才有了‘京瓷’今天的輝煌。”
“我為什么強調要‘拼命工作’呢?”
“第一,自然界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切生命都拼命求生存。稍微有了點錢,公司剛有起色,就想偷懶,就想舒服,這種淺薄的想法也就是我們人類才有。在自然界里,這樣的生物絕不存在。在嚴酷的條件下頑強地生存,這是自然界生存的規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須認認真真、竭盡全力。 ”
“我向許多人提問:‘你是否在竭盡全力地工作?’‘是的,我在努力工作。’我對這樣的回答并不滿意!‘你是否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不更加認真、更加努力,就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第二,全力投入工作就會產生創意。當你每日 都聚精會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低效的、漫不經心的現象就會消失。不管是誰,只要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只要進入拼命努力的狀態,他就會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尋思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拼命工作的同時又能思考如何改進工作,那么你的每一天都會充滿創意。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這樣不斷琢磨,反復思索,就會生出好想法,產生有益的啟迪。
二、要謙虛,不要驕傲
稻盛和夫認為:謙虛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要謙虛,不要驕傲”并非只針對成功后驕傲自大的人,而是要求經營者在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
“‘謙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格言,我下決心信守這句格言。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用強硬手段排擠別人,看上去也很成功,其實不然。真正的成功者,盡管胸懷火一般的熱情和斗志,但他們同時也是謙虛的人、謹慎的人。”
三、要每日 反省
一天結束以后,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
抑制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過程就是“反省”。所謂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愿他人過得好。與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別人。貪婪之心就屬于“自我”。回顧今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這種“自我”,讓“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活躍,這樣的過程就是“反省”。
稻盛和夫經常說:提高心性就能擴展經營。也就是說,不磨練自己的靈魂,就無法搞好經營。我經常和大家談到這一點,我想和大家一起遵循這個原則。
四、活著,就要感謝
對一切都要說:“謝謝!”
“‘感謝’非常重要。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因為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不,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讓我生存’。”
這樣想來,只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五、積善行、思利他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積善之家有余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中國先賢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六、忘卻感性的煩惱
擔心、煩惱、失敗等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難收,總為已經的失敗而悔恨,毫無意義。老是悶悶不樂會引起心病,接下來會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里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稻盛和夫說:“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我認為:這樣做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別留下笑柄“六項精進”數下來不過區區五十余字,然而做起來卻極不容易,所以當你把這種經營哲學灌輸給員工,讓整個團隊共同擁有時,往往受到抵制,有人說,擁有什么思維方式,哲學,難道不是個人的自由嗎?
然而,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這樣的集團,為了其中的員工們的幸福,需要揭示高目標,需要不斷發展成長,這就要求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作為共同的基準,在此基礎上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凝聚起來。”
“盡管人有只說不做的習性,但是,為什么我還要跟大家反復強調‘必須在企業里提倡這種哲學,必須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哲學’呢?因為,將哲學融入自己的血肉,付諸實踐,雖然極為困難,但理解‘作為人,就應該這樣去生活’,力求接近這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并為此而拼命努力的人,與不作這樣的思考、漫不經心地生活的人之間,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可以迥然不同。”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哲學,不是能夠領會或不能領會的問題,而是隨時反思反省,不斷努力去領悟,去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稻盛和夫表示,在企業里實踐哲學、希望與員工共有這種哲學的時候,倡導哲學的經營者的姿態很重要。“例如,在企業里舉辦哲學學習會,有時會遭到年輕員工們的抵制。因為經營者提倡大家學哲學,而充滿理想的年輕員工理解這種哲學后,就會拿這種哲學來同提倡哲學的經營者進行對照,如果經營者行為不當,年輕員工察覺后就會產生抵觸情緒。”
“所以,在給員工講解哲學之前,應該先表達如下的意思:我提議大家要學哲學,好像我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似的,其實這種哲學我自己還沒有實行。我雖然是公司的領導人,但至今在哲學的各個方面都沒有很好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還是個尚未入門的小學生,但從今之后,我要與大家共同努力,終生去實踐這種哲學。不是說因為自己還沒有很好實踐,就不能在大家面前提倡哲學。作為社長,我至少要提出‘應該這么去做。’ 因為我希望通過學習哲學,年輕人能成長,公司能發展。如果大家認為我違反哲學,那么,希望大家超越我,擁有更出色的思維方式,來帶領公司向前進。這樣做,不僅能使公司發展壯大,而且能使大家人生幸福。”
稻盛和夫再三強調,“越是高層的哲學,在讓年輕員工們學習理解時,越要采取謙虛的態度。講些豪言壯語,好像自己全都理解了、全都實踐了,這種態度在年輕員工們看來,不過是留下了笑柄。能夠全部實行哲學的人不存在,自己也不例外,但努力要讓哲學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姿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