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遇到了發展中的問題:像所有激進、樂觀、高速發展中的公司所犯的錯一樣,它的錯誤是過高估計了汽車業整體需求的預期,但好在它及時改正了錯誤,下調25%的銷售目標。
很少有人會認為比亞迪已經是個偉大的公司,它的歷史太短了。但它至少在目前還算得上一個令人尊敬的公司:它抓住市場機會的能力、它的戰略、它調動所有資源的能力,都可以證明它強大的執行力。當然,它還為自己樹立了偉大的目標,這應該是成為偉大公司必需的一個前提吧。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很關鍵,就是在目標不能實現時的理性的態度,我們姑且稱之為敢于承認錯誤,這應該算做一種自信。
見過很多志存高遠的公司,不愿意正視問題,創始人不相信自己會犯錯誤,結果貽誤改正錯誤時機—有趣的是,我們在提到這些錯誤的時候,同樣會認為,這是由自信心膨脹所引起的。
自信到底會帶來什么?是拒絕學習甚至喪失學習能力,還是更開放的心態,更包容的胸懷,更容易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坦誠面對它?
上周看到一篇寫寶潔的文章,在歷數了寶潔的種種市場擴張和并購行為之后,得出寶潔正在壟斷中國洗發水市場的結論,然后這篇文章采訪了幾個律師,對壟斷提出質疑并提出“拆分”寶潔的可能性。我很不解這篇文章為什么要使用4年前的舊數據—尼爾森公司的研究顯示,2006年之后,寶潔在洗發水市場的份額持續下跌—我更奇怪于面對一家充分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在沒有明確的采訪證明寶潔“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情況下,我的媒體同行們、研究壟斷法的律師們何以會產生“拆分”念頭?
經常有讀者說,《第一財經周刊》對跨國公司的態度過于友好。我想這么說也并不錯誤,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愿意鼓勵讀者去學習那些好的東西,而我們的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也能從這些跨國公司身上學到好的、先進的東西。整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公司的組織形態、公司得以產生的基礎—契約法律體系、更深層的背后的有關財產權的尊重、平等意識和個體自由的精神,這些無一不是舶來之物。我們在它們身上應該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從寶潔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為什么這個公司培養了這么多中國快消品行業的骨干力量?更多的時候媒體應該報道的是,比亞迪為什么會遇到眼下的問題?它可以從哪里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可能才是經濟崛起之后更應該表現出來的自信—自信的公司與自信的人一樣,一定會發現自己更多的不足,而不是固步自封。
馬克西姆·格拉德威爾曾經說過,所有成功者,不管是比爾·蓋茨還是披頭士樂隊,他們的成功都遵循著10000小時法則——你練過10000小時之后,你就有可能成為佼佼者。成人才如此,成偉大公司可能更需要這樣的、更久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