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一些行業是暴利行業,利潤率高的驚人。可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幾乎每個行業都有一家或者幾家龍頭企業,不管行業平均利潤率如何,它們總是可以保持較高的利潤率,在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而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卻只能為維持收支平衡而疲于奔命。
每一位企業家似乎都在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有效提高企業的利潤?為什么賺到手的錢都要讓成本覆蓋掉?雖說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各行各業的利潤率會趨于平等,但為什么總有一些企業會一直擁有驚人的利潤率?
賺錢環境的不同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事物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外因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速度和具體過程,在一定條件下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
企業家一定要學會審時度勢,在經營企業的時候,首先應該著眼于大環境。因為背景環境往往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力量。
首先是企業要用到的物質資源。大多數企業的產品都需要原材料,之后進行加工再造,所以原材料成本應該是這些企業考慮的頭等大事。特別是資源型企業,原材料會占到總成本的五成以上。如果上游原材料價格高漲,而企業又無法控制下游產品的價格,那么留給企業的利潤可想而知。
其次是人力資源。對于生產知識型產品的企業來說,人才戰略至關重要,人才市場是它們主戰場所在地。擁有一個自己獨有的團隊,并在某一細分市場牢牢把握主動權,往往是這些企業獲勝的關鍵。只要保留住自己的人才團隊,就保住了企業的高利潤。
第三是市場環境。在非典時期和甲流盛行時期,幾乎所有藥廠的感冒藥都會銷售一空。而在社會步入老齡化階段的時候,養老院也必然是“一床難求”。企業家要做的就是觀察市場的需求,敏銳且獨到的眼光是一位成功企業家必須具備的本領。高利潤就存在于這些隱形行業中,就看誰能夠第一個挖掘到。
最后要考慮的是競爭對手。一切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企業的利潤與競爭對手的強弱息息相關。面對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千萬不要抱有任何賺錢的幻想,進入這樣的行業只能是一次失敗的經歷。如果企業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中,那領導人是時候考慮退出這個行業,從而去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了。
打開利潤魔方企業進入自由競爭且門檻較低的行業賺不到錢;要想進入暴利行業,那真是比登天還難,而撞破頭皮進入那些所謂的“暴利”行業之后才發現,其實賠錢要比賺錢容易得多。
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的根據。所以,切忌“吃著碗里的望著鍋里的”,你所在的行業也就是你最了解的行業,除非經過充分論證這個行業正走向死亡,如果沒有,就應該從企業自己身上“挖”出別人所得不到的利潤。
每一位企業家都想讓自己經營的企業獲得高利潤,可是利潤就像魔方一樣,看上去很容易把相同的顏色組合在一起,可真正動起手來才發現,魔方擺出的魔局往往令人無所適從。讓我們從以下幾種方式中來尋找利潤魔局的答案。
首先要試圖做寡頭壟斷的企業。同是在通訊行業,為什么手提電話的運營商大都賺錢,而手機的生產組裝商卻不太賺錢?為什么同是在航空業,生產飛機的企業大都盈利,而提供服務的航空公司大都很少盈利?在此類疑問中,前者大都是寡頭壟斷,而后者則基本處于自由競爭的行業中。
其次要在成本控制方面下功夫。有一個簡單的定律:每降低10%的成本就能創造100%的利潤。
所以,為什么大家都說航空業在美國幾乎一定要賠本,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在油價大幅上升時仍然賺錢?香港的國泰航空為什么一直都有很好的利潤?我國的春秋航空出售其他航空公司幾乎無法接受的票價,但為什么仍然擁有可觀的利潤?等等類似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些企業的高利潤都和成本控制有著很大的關系。
從外部環境的角度來說,要從事成本固定,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的行業。為什么同是在海運行業,貨柜碼頭一直都有很好的利潤,而航運的船公司利潤常常大幅波動?前者成本是固定的,后者受經濟等因素較多,環境復雜。像經濟、自然環境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無法預測的,而公司內部成本是可控的,所以選擇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的行業,把主動權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
另外,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要有話語權。為什么在地產行業發展商大都賺錢,而建筑公司利潤不多?為什么世界上有不少大的服裝銷售的公司,可沒有與之相近的服裝生產企業?為什么沒有特別大的農業種植業企業產生,可有很大的糧食加工貿易企業存在?下面的微笑曲線或許可以解答上述疑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選擇具有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的業務,這些業務才是高利潤的來源,而不能把簡單的加工業務作為主業。
企業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后,要相信資本的力量。為什么今天看來資本轉移越來越容易了,可各行業利潤平均化卻離現實越來越遠了?這就是資本的力量。資產經營等于在做加法,資本經營卻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業自然會像滾雪球般做大做強。資本運營 除了企業并購和整合外,還包括通過上市融資和出售有效資產,從而獲得盈利。資本利用好了,錢似乎賺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企業如果掌握了銷售終端,那就掌握了一切。為什么世界級的零售企業越來越大,消費品的生產商卻越來越無奈?原因是零售商掌握了銷售終端。無論什么產品,能讓消費者買單的產品才是好產品,而掌握了消費者無疑就牢牢把握了主動權。
熟悉并能熟練運用以上一種或者幾種方式的企業,一定是市場上和行業內的佼佼者。而這些成功企業獲得高利潤的同時,他們自身的成長基因往往是其他競爭者“偷不去”的,因為別人模仿起來很難,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文化;是“買不來”的,因為這些資源和經驗不可能從市場上獲得;是“拆不開”的,因為企業的資源、能力有互補性,分開就不值錢,合起來才會體現價值;同時也是“帶不走”的,因為企業資源已經具有組織性,個人的技術、才能可以帶走,但是整合了企業所有資源所形成的核心競爭力是誰也帶不走的。(來源:當代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