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管理,一直是決定管理行為的一個關鍵。由于中國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憑經驗來累積管理的知識,所以對于管理的理解多數是經驗的傳遞和實踐的總結。但是管理是有著自己的特性和本質的,這種特性和本質與經驗和實踐沒有關系,它是管理自身的含義,需要回到管理的本質進行思考和行動。在家族企業專業化管理演進進程中出現的權力紛爭,客觀上來講只是問題的表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則在于企業合約各方對于企業的起源及成長本質認知的不統一,部分當事人認知上甚至有實質性的錯位:主觀認知與客觀實際相背離。在一個認識決定行為的開放性年代,錯位的認知不僅阻礙管理制度的現代化實踐,阻礙專業化管理的實行,從而阻礙企業的健康成長,在嚴重的情況下,甚至直接導致企業的衰退,在競爭中破產或被淘汰。
企業的起源是什么?是物質資本還是人力資本?這里說到的人力資本,具體地體現為由知識、素質、方法、技術及其實踐等因素構成的內在能力;這里說到的物質資本,具體地體現為資金、不動產、有價證券等方面構成的外在財富。換句話說,是人力資本決定了物質資本,還是物質資本決定了人力資本?這個答案似乎十分簡單明了,但又在認知與管理上錯位迭出的命題。
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與企業成長,根源都在于人力資本。《福布斯》2006年度富豪排行榜資料顯示,60%入榜富豪的財富是靠著創業有成換來的。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2006年以560億美元的身家,連續第13年高居全球首富榜首,其中個人的人力資本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盡管物質資本的積累反過來有助于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增長與投入,但人力資本對物質資本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人力資本是一切其他資本的母體,先有人力資本,后有物質資本。
世界上所有優秀的企業,都是通過卓越的管理形成以人才為核心驅動力的企業的。可以說,只有不注重人才導致衰落的企業,而絕對沒有不注重人才而能夠成長的企業。而許多中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長不大、做不強,缺少的不是物質資本,而是人力資本;許多企業(涉及國有企業)資產一度達到令人炫目的程度卻曇花一現,破產或被兼并,更是反證了其人力資本的缺失所導致的災難性后果。
研究發現:產業高度與人力資本依賴度高度正相關。同時,越是現代企業,其創業與企業成長越是依靠人力資本;而現代企業與傳統企業的一個核心區別就在于:傳統企業的人力資本投入可能是一次性的,而現代企業的成長則嚴重依賴于人力資本的持續不斷的投入。人力資本投入的持續性與否,成為判斷一個企業是傳統企業還是現代企業的基本標志。
人力資本決定物質資本,由此可以成為一個科學的定論。
科學的定論在實踐上卻不一定被理性認知。前文已經提到,對于企業的起源及成長本質認知的錯位,成為家族企業專業化管理進程中紛爭的根本原因。首先,中國家族企業的創業者在企業治理模式的選擇中處于決策者的重要地位。其次,家族企業治理在實踐上的關鍵,在于家族成員是否擁有人力資本。家族成員如果擁有人力資本,則家族企業治理模式選擇本身不構成一個博弈難題。然而,正是由于家族成員人力資本的缺失,才需要引入外部職業經理人。第三,職業經理人既是人力資本的擁有者,是企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來源,就家族企業治理而言,也是承擔著治理演進推動者的角色。從家族企業走向公眾企業,通過職業經理人的加盟實現企業管理專業化,是世界企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由于對資本價值認知的錯位,中國的財富積累(物質資本)不僅沒有變成投資、培養、增強人力資本的手段,以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反而變成部分民營企業的企業家及其家族成員揮霍、炫耀的資本,如此,積累的物質資本實質成了阻礙人力資本提升的因素。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全球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