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制度的明文確立往往是通過對公眾意愿取交集,或者將當權者的意愿歸納而成。確立一項制度源于對以往現實的滿意或不滿,滿意的要規范下來,不滿意的據以改正。無論如何,制度大多是為了給相關群體創造一種關于未來的穩定預期。但是,正如沒有一個人能青春永駐一樣,歷史長河中也沒有一項制度會亙古不變。一項制度要保持長久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丟棄舊的不合理方面,引入新的信息元素,順應環境進行調整和完善。
新制度在確立之初,或許只是推行一種理念,具體內容也僅是一些框架性規定,不可能詳盡到每個細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未曾預料的情況需逐步添加進去,另立附件或修訂原文,這類似于用更完全的契約替代不完全的契約。歷史就這樣在線性和非線性的演變中成為今天的模樣。
如果一項制度在確立時即考慮得非常周詳,那么一般情況下可在較長時間內有效,也即生命力較強。相反,若新設的一項制度非常粗線條,那么該制度往往很快即會被補充或修訂,即生命力不夠強。如果一項制度既非對未來考慮得很周詳,又不給以后預留完善空間,那么該制度無疑是沒有生命力的。有些制度在新設時就需要非常具體,比如創立一家公司的條件;有些制度在新設時卻需要保持一定的自由量裁空間,留做以后完善,比如各國對太空的開發和利用。
多數時候,一項剛設立的制度只是概略性的陳述,隨著現實的發展,逐步對內容進行擴充。隨著附加其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該制度的負荷便越來越大,包容性越來越小,制度的改進空間越來越有限,生命力便出現衰微。此時,歷史呼喚新的制度替代落后的制度。正如一臺電腦剛購回時運轉速度很快,隨著硬盤里裝的資料越來越多,程序中的軟件越來越多,系統負荷越來越大,碎屑越來越多,運轉速度就會慢下來。為節約空間,我們會經常刪除硬盤里的多余資料,同時為提高系統運轉速度,我們會進行系統優化、碎片清理,或卸載一些軟件。如果這樣處理速度還是很慢,最好的選擇是重裝系統。制度運轉與電腦運轉有相通之處,隨著原有制度的包容性越來越小,為了使新的制度元素有容身之地,我們要么調整原有元素的位置,要么丟棄一些原有元素。
一項制度的變遷過程如此,一個制度體系更是如此,這正如朝代更替的歷史循環。一個王朝建立后,在新設一系列制度的同時,會保留原有制度的一些做法,隨著新制度體系的負荷越來越大,到變革
阻力也越來越大時,這個制度體系便面臨崩潰的命運。歷史上有些朝代能幾百年經久不衰,而有的朝代僅幾十年便山河破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新朝建立后能否建立有效的制度體系,并適時更新完善,實現制度的新陳代謝。若君主及當權階層思想開明,則對制度的新陳代謝持包容態度。縱觀古今中外,好的制度體系有個共同點,即適時吸收新的信息元素,同時終結不合發展前景的舊信息元素。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制度體系也在適時做必要調整,不過有些方面更新得快,有些方面更新卻慢。學界的一個共識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變革
慢于經濟制度變革
,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政治制度變革
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即推廣實行民主制。民主制在西方存在已久,但對中國來說,民主是件舶來品,其最早源于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我們在引入這種制度元素時要考慮如何跟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傳統對接。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是皇權統治,皇帝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官員的任命由上級決定,故對上級唯命是從;只有上級官員對下級百姓的治理,少有百姓對官員的約束。從制度變革
的角度看,中國需要引進民主這一政治運行體制,使中國制度體系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從傳統資源看,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就是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路徑依賴使民主元素近百年來只是生根發芽,而長為參天大樹則還需要持續有階段的過渡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