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變化就不需要創新,而現實恰恰相反。當公司面對市場變化,或者為防范不確定的風險未雨綢繆時,每一個流程、職能和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它們都應該是創新流程的一部分。
不可忽略的七個趨勢
大多數公司都是去適應(而不是引領)變化的趨勢,所以一些(可以預見的)趨勢是不能被忽略的。公司需要充分了解所處的市場,并對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市場需求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制定并實施公司的成長計劃。
作為適應市場和客戶變化的手段,創新便應運而生。然而,筆者常聽一些管理者抱怨說,艱難的經濟環境使得創新很困難。但是,越是在這種時候,創新越成為公司成功的關鍵。
1.生產力東移
如今,人們的遷移變得更加自由了,傳統的移民方式—從貧窮的南半球(非洲、拉丁美洲)向富裕的北半球(歐洲、北美洲)遷移,逐漸被一個新的更強的遷移趨勢所取代,即從西方向東方遷移。
西半球傳統上是發達國家世界的中心,甚至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經濟體也只有日本不在歐洲和北美。從上世紀90年代東南亞經濟的崛起開始,世界的經濟重心開始東移,今天的中東、印度、中國和俄羅斯都成為世界財富創造的發源地。
新經濟區不僅僅可以獲得低的勞動力成本,征服這些新的市場對西方跨國企業來說,是在與東方的競爭者激烈競爭中存活的關鍵。
購買力向東方轉移的同時,創新力也在向東方轉移。新的經濟體也是當今許多前沿創新的發源地—從中國的電動車電池的設計,到印度開發的世界上最便宜的轎車Tata Nano。
東方國家的世界觀與西方世界的非常不同,對每件事情—從家庭價值、宗教到特許權和知識產權等的看法也非常不同。這意味著,即使對于經驗豐富的西方跨國公司來說,在東方做生意也要重新學習。
2.成本領先
成本始終是一個重點。不管總的目標是成長、轉變文化、生產新產品或是市場戰略,最終往往要通過對成本的測算來評判,這間接顯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成本是當之無愧的首要因素之一。然而,當前在應對金融危機環境下,單純的消減成本是否有意義,還存在爭議。
在成熟的市場中,以合理成本獲取新客戶變得越發困難,這使得公司對客戶價值進行重新認知,在提升客戶滿意的創新項目上,加大投入以期與現有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
如果好的客戶關系是促進銷售的關鍵因素,那么與此同時必須考慮成本節約的方式,包括:新產品要更便宜且易于運輸;節約供應鏈的成本;外包、戰略采購等;通過戰略的創新外包,持續降低研發費用;工程專家們和創新“雇傭軍”在全球市場上走俏。
3.政策調控增強
政策法規是為了優化和規范一些產業的發展,例如交通、通信、能源甚至金融。當前的經濟變化正在反映這個趨勢。例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都采取了新的舉措來解決貨幣問題,以解救國家經濟,幫助企業走出瀕臨破產的困境。無論政策是否成功,都顯示出政府開始直接參與銀行和大型公司的管理(以防其破產對經濟的巨大沖擊)。政治家們現在不僅是商討而已,而是像企業家那樣開始付諸行動了。危機讓人們產生了新的想法—也許更多的政府監管是當今全球經濟所需要的。
4.氣候變化的挑戰
氣候從來都不在人類的掌控中,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動,全球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將翻倍。占世界人口20%的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占到了世界碳排放的一半。后哥本哈根時代的爭論焦點已轉為,什么時候及如何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可行的控制碳排放的路線圖。從改變產品到為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付費,今天的企業必須自問: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其生產流程的一部分,那么企業是否還有競爭力?
當一些公司還糾結在這個基礎問題上時,一些聰明的公司開始通過采取一些創新的舉措以減少碳排放,同時為額外增加的運營成本提供補償,以此來獲得競爭優勢。
5.復雜性增加
當印度的工程師開發出了價值1500美元的轎車時,歐洲和北美的中級轎車的價錢可以買一個小的公寓。當今西方的轎車平均價格在4萬美元,車上裝備了各種先進的方便舒適的設備,而這些設備在1980年的最奢華的轎車上都見不到。
為了尋找商業優勢,過去30年,中西方的汽車制造商開發出越來越復雜的結構、配件、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各個細分市場的需求。一些公司通過持續的創新,為顧客和股東創造了更大的價值,還有一些公司甚至重新塑造了它們的業務。
雖持續創新,但這些特殊化的配置和專為中級車設計的風格,使得當今的轎車造價極高。恰如人們所料的是,相反的專注于簡單的產品和簡化的生產的趨勢的出現。Tata這樣設計簡單的價值1500美元的轎車,對簡約的創新要求絕不亞于對復雜的客戶化創新的需求,這同樣也稱得上是非常聰明的創新。
6.消費群體的變化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異的消費群體比以前更加繁雜了。每一天都有研究者發現新的消費群體,他們有獨特的需求結果和購買行為。
但是,不只是偏好在變。那些在“嬰兒潮時代(baby boomer)”出生的一代人逐漸退休,豐厚的養老金使得他們的生活比較舒服,公司應該關注這些“銀發”的消費群體。
中產階級正在“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中逐漸形成,他們組成了新的消費群體。廠商們應改進并提供滿足各種不同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來應對這一新消費群體不斷增長的需求。對于生產消費品的公司來說,如何大規模生產客戶定制的產品,成了新的前沿領域,通過充分的顧客研究而進行的創新,是成功的關鍵。
如今,眾多公司在互聯網上提供了豐富的產品目錄,消費者很容易比較價格和質量。那些手持PC的中產階級的購買力逐年增長,互聯網使這些新的消費群體可以實踐他們的偏好。
7.技術革新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基于網絡的通信系統的不斷改善,眾多企業近20多年來緩慢但穩步的轉變著。上世紀90年代曾經瀕臨崩潰的虛擬經濟,如今已成為普遍現象。無數的互聯網公司現已獲得了巨大成功。如果沒有互聯網和IT技術的發展,谷歌、亞馬遜或eBay等都不會存在。
即使是在不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公司中,信息技術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高效的客戶管理系統能幫助公司吸引和維持更多的客戶,為采購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并能大大提高決策和預測的效率。此外,信息技術支持客戶通過在線的配置和反饋,可以參與到新產品的開發和組裝過程中。
通過跟蹤信息技術的趨勢和應用,公司可以發現新機會,以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貼近顧客、節約運營成本或保持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
實現創新的五大要素
沒有設計完好的流程和全面的戰略,孤立的產品研發將很難產生長期的收益,進而也無法應對市場上復雜的變化。那些從更高的戰略層面來管理產品研發投入的公司的實踐證明,創新不僅僅是為公司開發出新的產品,更能為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體現為五個要素:
1.共同愿景
每個員工都應了解能使公司走向繁榮的愿景。這一愿景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被傳遞到公司每位員工心中。每位員工都需要考慮,他們如何發揮職責,為公司作出貢獻?公司的目標如何與市場和社會相聯系?
優秀的管理者會將集體的目標與他的員工共享,使所有層次的員工都十分明確并理解愿景。此外,采取開放的方式歡迎每位員工為公司作出貢獻,鼓勵員工考慮公司的未來。
2.文化氛圍
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公司的業績往往是用財務結果來評價,而不是愿景。所以,公司的管理者必須敢于承擔風險,摒棄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思維,以免破壞公司創新的文化氛圍。
創新文化難免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管理者此時應挺身而出。對員工和經理充分授權,用開放的心態迎接變化,勇于直言,用更多的時間思考等,都是培育創新文化的公司的特征,這些基本上沒花什么成本,卻都有賴于公司高層。能源領域的阿爾斯通和電子行業的三星,都嘗到了建立強大的創新文化的好處。
3.創新管理
沒有好的領導,企業無法成功;沒有充滿激情的領導者及其持之以恒的強力引導,創新也無從產生。為了實現創新的流程,公司應有廣泛而有效的渠道,使新主意和潛在的問題能夠匯報給管理者。重要的是,在公司建立跨部門的管理良好的團隊,并提升整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每個職員都應得到良好的訓練,具備足夠的技能,使其具有創造力、工作高效、善于思考,并認同團隊的優勢。
4.戰略實施
正確的創新戰略,基于充滿激情的愿景、開放和創新的文化和卓有成效的領導,將幫助公司實現其目標,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然而,創新管理不僅僅是公司最高層面的事,每位員工都應參與其中。首先,戰略應該為公司愿景服務;其次,要找到能幫助公司實現該愿景的好想法;最后,幫助公司實施這些好想法。
先進的創新流程應全盤考慮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包括產品設計、開發、生產、銷售和物流,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新產品開發階段。
5.創新模式
僅僅改變兩到三個流程,就可能產生新的業務模式,使公司的業務與競爭對手產生區別。這些改變也許會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例如簡化顧客購買流程、加速資金運轉或減少運營和維護成本等。
許多新的業務模式都不是源于公司高層,而是在討論成本集約或效率提升時偶然誕生的。Virgin(維珍)、Twitter這樣的公司都證明了,重新思考公司的業務模式和前提假設,可以發現好的機會,使公司取得成功。
企業應采用彈性有效的創新框架來為企業將來的成長做好準備,持續追蹤顧客需求的變化趨勢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將創新與業務模式整合起來,在風云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為獲得更大的成功做好準備。
(本文首發于CIMA Excellence in Leadership雜志,本刊經授權編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