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文章是兩位聯想曾經的“內部人”對聯想并購IBM PC后5年艱辛整合內幕的紀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相信對中國企業未來的國際化征程應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用柳傳志的話說是,“聯想給了后來者做‘聰明人’的機會”,因為“聰明人是看見別人摔坑里了,自己就知道繞著坑走。”
挑選什么樣的職業經理人,聯想也許就能分享一點他的心得體會。 2009年初,聯想辭掉了第二任外籍CEO威廉·阿梅里奧,其職位由楊元慶接替。事后楊元慶在談到辭退阿梅里奧的真正原因時披露,是因為這位老外CEO太 ‘職業經理人’了,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企業的主人來經營,他是在運營聯想,而不是考慮發展聯想。他考慮更多的是短期業績,而不關心長遠的戰略發展。這讓一直強調事業心為重的聯想終于忍無可忍,動了換帥的念頭。
最近有個朋友剛剛辭去一家著名跨國公司的職位,轉投一家本土的創業企業。促成他跳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覺得這家著名外企的文化正在急速變異,走向一個他極不喜歡的方向。這家誕生于硅谷的公司企業文化注重尊重個體和員工,為顧客服務的思想,公司做派平等、親和,幾十年來一直都是硅谷的標桿、最受人敬重的公司之一。但這些年,在職業經理人就任董事長兼CEO后,公司完全轉成一個銷售文化的公司,一切以銷售業績為導向,工作節奏、業績壓力驟然加大,公司氛圍也變得緊張和壓抑。據說,在一次員工和CEO的對話里,員工質疑現在公司的文化究竟是什么,CEO反問,公司文化有什么用?!
一切以銷售為導向的企業,注定只看重短期業績,很難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這家公司的一次調查表明,大多數員工表示外部如有同等待遇的機會,會選擇離開;反之如果公司內部有職位空缺和機會,他們不會介紹親朋好友進來。這實際上反映出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境地。
職業經理人身背業績壓力,第一反應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合同期里千方百計完成老板或董事會下達的業績目標,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和飯碗。所以,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是,職業經理人上任的三把火,往往都是從砍編制、砍機構、砍費用入手,一通砍下來,成本壓縮了,利潤出來了。但公司文化、長期發展也許也被無形中破壞了。所以,要求一個職業經理人做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長遠目標統籌兼顧,既職業化又有主人翁意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聯想的選擇,最后還是要依靠那批在國際化歷練中成長起來了的老聯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