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都能研究出管理思想來,中國還有什么傳統文化不能發掘?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有趣而搞怪的現象。一方面,利用傳統文化以闡釋管理思想;另一方面,西方的管理思想仍舊根深蒂固地在實踐中操作著。正經的四大名著早已堂而皇之地擺上了企業管理講堂,甚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金瓶梅》也可以研究出管理學思想來。
且不論儒、釋、道對中國式管理的未來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就目前社會管理思維而言,中國式管理尚未顯示出任何可觸動西方管理學根基和體系的力量。
眾所周知,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誕生,是由于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需要,經年累月逐步完善的。然而作為中國傳承數千年的國學文化,在企業管理方面始終停留在作坊式的家庭管理模式上,無法將家與企業進行有效的分離,這是中國國學在近現代傳承出現斷檔的同時,無法實現完整的中國式企業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時,非學院派人士號稱,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根源于周易,但其分支很細。以周易自身來說,幾乎是放之諸事皆準的大成之作。其中,各式各樣所謂周易與管理的研究紛繁蕪雜,并無太多價值。現代管理需要的是有效推動企業運作穩定、高效,擁有傳統文化思想基礎并一定就適合企業運作,原因就在于理論與實踐不能生搬硬套。
傳統 讓管理找不著“北”
事實上,自變革 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沒有停止對管理技術的升級,從日式管理到美式管理,從精益生產到ERP導入,從向管理要效益到提出管理也是核心競爭力,這期間對管理的引進一直是以加速度的“大躍進”方式行進。但遺憾的是,不顧具體應用條件的“拿來主義”給很多企業造成了心態迷茫和成本損失。
嘗到西方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反虐作用的中國企業,如今開始向中國古典智慧尋找靈丹妙藥,但與管理科學脫節,單純地標榜大道無術,或許有助于個人的悟道,但對高效地管理一個組織可以說是于事無補,這條路也許方向沒有錯誤,但這并不能保證結果的正確。
TCL集團(000100) 總裁李東生曾說過:“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書籍,那是無知;20年后,還只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將目光轉向國學管理思想,無疑是業界人士近年來的共識。
然而當今社會,由于企業對國學管理思想的如饑似渴,使得大量由國學內涵引申而成的管理類書籍充斥市場,并且幾乎只要了解一些國學知識,知曉一些企業管理的人,就敢站出來大談特談中國式管理。這好比是“劣質”風水師給客戶提供的不清晰、不明確的風水周易解決之道,而只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口訣,結果就是使人們愈加莫名其妙。
而大量的國學管理書籍中,不僅以孔、孟、莊、老、墨、孫、周易為主的著作“遍地”都是,甚至連《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都被“學者”冠以管理意識充斥市場。而這種現狀留給企業家的迷茫就是在一片書海當中如何探尋出路,該信誰的理論?當下期望獲得“革命”力量,應用中國國學管理理論“突圍”的高管們,無疑會感受到思想“厚重”的壓力。
臺灣著名教授、學習 導師曾仕強曾在其中國式管理講座上表示,“中國式管理很復雜、很深奧。”沒有一套貫穿中國國學、歷史、思想的管理經典著作,讓中國企業在這個找不著“北”的管理十字路口上迷茫地徘徊著。
中國式管理爭議
200余年的西方工業發展史,讓其管理理論從泰勒開始逐漸趨向成熟。相對于在近現代出現斷檔的中國國學理論,當今與西方比拼管理制度的完善性,顯然不占優勢。而大眾對國學知識掌握的良莠不齊,也是國學管理形成系統理論的屏障之一。有管理學家曾說過,“不僅現在的中國管理層,包括企業的全部員工在內,多數自小就沒有接觸過規范的國學基礎教育,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如今卻期望以國學來統一思想、管理企業,立竿見影看成效,豈非天方夜譚。”
而復旦大學經濟學首席教授蘇東水先生認為,“中國式管理就是以中國管理學、西方管理學、華商管理學‘三學’為理論基礎,以‘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的‘三為’和治國論、治生論、治家論、治身論‘四論’,再加上人道、人心、人謀、人緣、人才‘五行’與和貴、和合、和諧‘三和’為主線,凝練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管理思想精華的現代管理模式。”
而這一看法正體現出當代國學管理探索中出現的尷尬,即所謂國學思想過于龐雜,五花八門。究竟怎樣的體系能夠支撐建立中國式管理體系?應該不是靠《紅樓夢》和《金瓶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