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到一家企業,產品非常優秀,利潤非常豐厚,但是員工離職率非常高。我們通過研究發現,這個企業沒有明確的精神追求,仿佛一個強健的身體,缺少一個靈魂。
企業文化是一種精神追求。當大多數成員認同這個精神追求的時候,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
企業與企業之不同,正如個人與個人之不同。文化之于企業,正如性格之于個人。
不同的企業文化吸引不同類的個體。華為的狼性文化,吸引的是狼性,或者至少是崇尚狼性的人。
個體的性格有健康、不健康之分,企業的文化也是良莠不齊。最近富士康的跳樓風波,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反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一個舊時80后同事,寫了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富士康。”他解釋的意思是:小時候不好好用功,長大了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富士康了。聽到這個說法,我為富士康感到悲哀。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好的企業文化,在同等待遇下,能夠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這么看來,企業文化具有商業價值。
我接觸過的大大小小企業創始人,以及他們的高層團隊,鮮有碌碌無為者。幾乎所有人都是有夢想、要臉面的追求卓越的典范。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善于締造各自企業的文化。這讓我不禁感嘆:有精神追求的企業家,不一定會打造有精神追求的企業。從企業家精神,到企業文化,中間的過程非常重要。所以,企業文化才有“建設”一說。
建設企業文化,正如建筑樓房一樣,需要設計好周密的藍圖,夯實地基,一磚一瓦地搭建。而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的作用是任何人無法代替的。
關注企業文化的企業家,必須思考如何處理“股東—客戶—員工”這個三角關系。多數企業家力爭達到三者間的平衡,但少有成功。長期來看,股東、客戶、員工三者利益是一致的,短期來看,三者利益是沖突的。偏向員工的企業與偏向客戶的企業在價值觀和行動上有本質不同。這個三角關系的性質,是企業文化的實質。聽房地產行業的朋友談論綠城集團的房子賣得火熱,很多成功人士都以住綠城的房子為榮。我的這位朋友告訴我,綠城的文化,是客戶至上的文化。據說,綠城的老板對著他的高層團隊說過這樣的話:你們不要關注為企業掙錢,你們只管把房子蓋好,讓客戶滿意。我服務過的兩家國際著名咨詢公司蓋洛普和普德(PDI),都是員工第一的。這兩家公司的理念是,在專業服務行業,公司只有對員工好,員工才能對客戶好。公司是無法直接對客戶好的。
關注企業文化的企業家,必須關注權力的分配。什么級別做什么決策,以及做決策的程序,程序是權力結構的要素。我接觸過的一個企業,連2000塊錢的報銷,總經理都要拿給董事長簽字。
關注企業文化的企業家,必須嚴明獎懲機制。企業家必須明確什么行為受鼓勵、什么行為受懲罰。《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的作者、心理學家邁克爾·勒包夫指出,一些企業倡導節約,卻懲罰節約,獎勵浪費。他舉例,一個節約預算的部門,第二年的預算被減少,而一個超預算的部門,第二年的預算被提高。諸如此類企業倡導的文化和現實形成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驚人的。
關注企業文化的企業家,必須關注企業的亞文化問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對于企業文化而言,沒有形成統一的企業文化,就很難做到“人和”,員工缺少歸屬感,員工并不認同企業核心價值觀,甚至分公司、部門、非正式群體等各自形成不同的亞文化,亞文化之間嚴重不和諧。亞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亞文化之間的沖突,必將威脅企業的生存。亞文化沖突也是并購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關注企業文化的企業家,必須養成整個組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習慣。能否養成適應性的對環境反應模式,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當企業對外界變化不再反應的時候,企業就真的衰老了。那些百年老店比曇花一現的企業高明的地方,在于前者擁抱變化,自身也不斷蛻變,而后者固步自封,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