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瓶頸
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經濟發展的主導資源就開始發生轉移。不再是資本,而是知識信息。進入新的千禧年之后,這一特征更加強化。從而使企業存在和發展不再主要依賴于資本,而是依賴于載負知識信息和聰明才智的人力資源。這就使企業的發展普遍感到缺乏人才,從而使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一個企業如果擁有創造性人才,就會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實現一種快速發展,積累充分多的物質財富。根據世界五百強的排列順序,也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老牌的傳統工業企業盡管積累的物質財富非常雄厚,但排名卻相對在后移。從股票市場對企業市價進行分析,這一特征更是明顯。盡管網絡經濟的泡沫破滅了,但建立在以知識信息和高層人才積累基礎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只用了相對很短時間的發展,就追上,甚至超過了諸如杜邦、洛克菲勒等昔日的工業帝國。最典型的是微軟、思科、戴爾。微軟集團的比爾蓋茨、戴爾公司的戴爾、Oracle公司的埃里森,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個人財富擁有量最多的人。其個人所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福特家族、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卡耐基家族。
企業發展的主導資源的轉換,使企業對人才的依賴越來越大,人才也顯得越來越稀缺,越來越成為企業發展的瓶勁。
管理瓶頸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再有相對分離的市場。每個企業很難想象到他的競爭對手是在世界的哪一國、哪一個市、哪一個地區。從而使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產品創新,降低成本消耗,成了企業的生命線。管理也因而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
眾多知名的大企業,甚至是歷史極為悠久,而不適應新的市場競爭環境,自我走向了毀滅。有300多年歷史的英國皇家巴林銀行的破產倒閉,美國安然公司,及其最近歐美國家一些有影響的企業,都因管理丑聞而陷入困境。盡管這些企業的管理問題與企業的治理結構相關,但實際上仍是人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從而使企業因為內部人員的違規行為而使企業陷入了困境。
中國企業更是如此。廣東科龍、湖北藍田深陷困境,可以說都是管理不善所至。曾為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之一的中國重汽集團,虧空達數十億之多,不得不在重組后喘息。曾為中國摩托車行業大哥大的中國輕騎集團,現在深陷困境。他們自己認定是產業技術含量過低所致,其實管理問題是關鍵。不僅在同行中仍有保持充分活力的企業,而且在比摩托車行業技術含量更低的行業經營的企業也仍然維持有不錯的經濟效益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管理水平低下,是眾多企業走低的根本原因。
管理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誰實現了管理創新,在管理上有所突破,誰就可以創造奇跡。最典型的是海爾和亞星集團。但讓人不寒而栗的是,仍然有眾多的企業領導人還沒有這種意識,他們并不以為管理是一種稀缺資源,只是叫對資金的饑渴,對技術的饑渴。而只有當他們感覺到危機來臨,甚至陷于滅頂之災時,才會感覺到管理對于企業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