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陰霾似乎正在消散,經濟的全面復蘇卻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短期內,美國將很難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引擎。奧巴馬政府的7800億美元刺激方案,雖然止住了經濟大幅下滑的頹勢,但期待立竿見影的景氣也是不現實的。銀行業有毒資產尚未清理完畢,去杠桿化過程的延續以及失業率的高企,都意味著美國經濟走出衰退還有待時日。
很顯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印度、巴西、中國和印尼等國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與以往依賴資源的大量投入不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必須依賴創新推動的增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擁有了進一步創造奇跡的良好基礎。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日益提高的教育水平、穩步推進的城市化和人口紅利,都決定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值得期待。
但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存在隱患。目前,快速增長的弊病是過于依賴生產要素的投入,環境和資源代價過大。勞動者未能適當地分享繁榮所帶來的好處,這導致消費不足、產能過剩和地區差異懸殊。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此外,日益顯現的房地產泡沫,不但導致對消費的抑制,也令銀行系統面臨壞賬的風險。
中國不能走美國工業化的老路,這條老路上的2個紅燈——環境和資源的嚴重代價,己經證明此路不通,更不能重蹈次貸危機的覆轍。放棄對國際市場的高度依賴,走綠色增長之路才是上策。
次貸危機不但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中國也深受影響,大家都應該從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公司的決策者應當更加注重制度的完善,從而規避道德風險。真正讓創新,而不是泡沫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創新不僅僅意味著創造出對手難以復制的獨特商業價值,更在于為社會創造出就業機會和探索的方向。而新的就業機會對經濟走出衰退彌足珍貴,因為就業形勢的好轉會改變人們的預期,經濟細胞才會活躍起來。
美國在過去百年中經歷過多次的經濟衰退,也正是這些衰退促使企業著力創新,以求生存。從汽車、手機到互聯網,無一不是危機與創新的產物。如今大行其道的Google化生活方式和Facebook的聲名鵲起,也都是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產物。
而此類創新并非美國獨有。在制造業,LG、三星和現代確立了自己的競爭優勢。Infosys等印度企業占據軟件外包的制高點。中國不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制造業異軍突起,在互聯網和信息產業領域也有令人側目的創新之舉。華為和百度就是打破西方產業話語權的好例子。
在驚嘆于上述創新的同時,人們不禁要追問創新何以產生,誰在推動創新,答案并不復雜:是那些不愿墨守陳規的領袖。他們總是打破常規,為員工創造釋放想象力的空間,同時容忍失敗。
美國依舊是創新的熱土,基于創新而發展的美國經濟的復蘇,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美國經濟的競爭力,不僅在于其龐大的規模,還在于它的彈性。這種面對危機時總能適時表現出的彈性,源于其創新能力。美國社會的創新能力,除了源于企業的體制優勢,還有賴于其領先于世界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在教育、研究的總投入,還是在大學教育的質量方面,美國都領先于其他國家。
當然,此類創新正在向亞洲擴展。韓國、新加坡和印度在特定領域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國也越來越多地展現其創新能力,生產電力汽車的比亞迪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競爭者。
至于中國,推動創新還面臨不少障礙。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源于體制變革 所釋放的創新能力,導致全球的生產要素向中國聚集。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的財富像潮水一樣涌現。稀缺資源顯然已經不再是資本,而是有著創新思維的人才。智力與管理瓶頸的背后則是教育的硬約束。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問題之所在。一些政策也將在未來顯現其價值,諸如免費的義務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日漸重視和對教育變革 的謀劃。當然,與企業創新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在于高端研發和管理教育。前者提供產業升級的機會,后者則直接改進企業的運營效率。在這兩個方面,相對落后的中國教育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