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有訓勉:術業有專攻。做專業的企業品牌,并不妨礙企業成為偉大的企業,企業家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大多數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按捺不住“大企業”名利的誘惑,染指與本業不相干的其它行業,意欲憑“多元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成為“大企業”。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企業,往往是即丟了碗里的,鍋里的也沒撈著多少。
企業家們似乎都存在對“大企業”誤解的通病:認為大企業是無所不做,哪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結果是在多元化之路上迷失自我,或者積重難返,連主業也輝煌難再。在中國企業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這樣的鮮活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春蘭、海爾、五糧液….等等,都陷入了“多元化”情結中。一方面,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在到達一定規模后拼命地做產業“加法”,而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那些經歷“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千方百計進行產業瘦身,做減法,做業務聚焦。比如當年的諾基亞,業務涉獵面并非手機,通過不斷砍掉其它業務,聚焦手機,成為當今手世界手機業的旗幟。
每個企業似乎都在重復走一條路:多元化—再回歸到單一產業。這與大多數企業做到最后,不是在做產業,而是在玩資本存在很大的關系。資本的貪婪很容易驅使企業或者企業主做出“賭徒“式的發展決策。
如今的商業環境,更容易成就懂得聚焦、愿意聚集、堅持聚焦的企業品牌。云詭波譎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越多元化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而牽一發動全身的利害關系,很容易導致“拖后腿“或”拉下水”的悲劇。對于那些依賴一個品牌策略的多元化企業而言,這樣的風險會更大,“一損具損”的風險,可能徹底毀掉幾十年的辛苦經營。海爾如今應該算得上一艘超級航母型企業,可是,你認為“海爾”代表什么呢?冰箱?電視?電腦?還是醫藥,櫥柜?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海爾在它現在涉足的每一個領域都并非“第一”,龐大的產業身軀,如果沒有核心業務以及核心競爭力,縱然是超級航母,也不如驅逐艦馬力快。不要奢望多元化經營可以分擔企業風險,當需要砍掉某項業務時,企業輸掉的不只是一個領域的業務。
所以,當下企業,應該致力于做“精致”的品牌企業,而非“粗曠”的大企業。
當然,精致并非固守單一業務,如果能夠在堅持的核心主業務的上下游發展,并不會阻礙企業成為巨星。蘋果即是最好的典型,PC業務包括配件、軟件、網絡,合為一體,令蘋果成為世界最酷的品牌之一。
經營企業也需要能夠經受的起誘惑,耐的起寂寞。堅持與聚焦是很漫長的過程,當然,對于企業經營者而言,最大誘惑,還是來自其它產業的風生水起,賺快錢,導致企業盲目擴張,倉促上馬陌生產業。當然,如今也許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網易丁磊先生養豬,但我認為,這恰恰是丁磊先生修身養性成為企業家的一個偉大的嘗試。網絡賺快錢,養豬還是要些性子的。
古人早有訓勉:術業有專攻。做專業的企業品牌,并不妨礙企業成為偉大的企業,企業家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當下之中國,更需要專業企業。成為某一產業或某一品類的佼佼者,比成為一艘產業航母更重要。核心業務的缺失,其背后往往是核心技術的缺失。而如果每一項業務都需要依賴“技術進口”,再大,也是虛弱的。
聚焦,做精致企業,才能夠在某一品類獨樹一幟,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業模式變革、產品創新等上面,形成經營良性循環,成就更偉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