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曾談到:“人類的生存沒有比今天更危險的時代了。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濫用于利己主義、邪門歪道和罪惡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險。”如何從這個“危險的時代”走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眾多企業管理者,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中華文化。
正如西方的“我”,在中華傳統文化“家”是位居中心的。一個企業團體要繼承“家”的精神與功能,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釋凈空曾說:“企業這個‘家’就要用‘道義’來運作,領導將敬愛、關懷、照顧、互助和謙卑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心,使員工都有一種歸屬感,從內心真正化解對立,做到相親相愛如一家人。”
釋凈空講的是“道之以德”,溫家寶總理也曾指出:“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中國企業有個被人詬病的地方,叫“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為什么不能長久?恐怕很大原因在于有的企業家雖有資金,但卻沒有真實的德行。
儒家經典《大學》里便有古人對于創造并保持財富的智慧:“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有德行才能帶動形成不一樣的企業氛圍,感召來好的同仁一起為事業努力。“土”在現代商業社會可以當作“市場”解。假如一個人沒有德,又沒有足夠的人才,來了一個好的機會,馬上就去發展,結果會是險象環生,不僅不能創造財富,還會使自己在社會上的信用蕩然無存。有了德行,有了人才,大家一起眾志成城,就自然會有所發展,賺取金錢。
創造了財富之后,首先要用在回報員工上。《大學》上講:“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讓一起創業的員工家庭沒有后顧之憂,他們就能盡心盡力地為企業付出。創造財富并能保持企業的永續發展,關鍵便在于德行這個根本,這也是跳出“富不過三代”循環的關鍵。
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并沒有抽象地談論所謂的平等,而是根據客觀實存的差異,明確了處于不同關系中不同人的責任特征。孔子和孟子都要求領導者要仁慈,把部屬當作手足一樣疼愛,部屬定會加倍回饋領導者的仁愛;假如領導者只是把部屬當犬馬來使用,那么部屬看到領導者就好像見到一般人一樣,沒什么感情;假如領導者認為員工的生命如同草芥一樣不值錢,反過來部屬對企業主可能恨得咬牙切齒。因此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應當是相互依存、相互感恩的關系,而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沖突的關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