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事情當中,激發孩子的“我是”,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的天賦與本位,去釋放自己的天性,是判別好父母的真正標準
有一個企業家,一定要我看看他的問題孩子。他有著深深的擔心。
擔心孩子什么?對于我的問題,他的回答充滿著矛盾:孩子不上進、好高騖遠沉不下來、做事沒有熱情、自閉、交友亂、酗酒等等。
對孩子深感失望,對財富傳承有著極大的恐懼,這是企業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可以教化成千上萬的員工,卻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在與許多企業家的交流中,顯露出兩個極端,一是只要能使浪子回頭,甚至愿意把全部資產都捐出來;二是已經對孩子徹底失去信心,財富管理只能委托他人了。
可以理解企業家的恐懼。其實,恐懼的真正制造者,是他們自己。而且,他們正在把內心的恐懼毫無保留地宣泄到孩子身上。
他們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創造巨額財富,是因為一種舍我其誰的承擔,一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意志力,一種不放棄頭拱地往前走的韌勁,讓他們卓爾不同。可是,當他們艱苦努力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他們第一個沖動是不讓孩子再吃苦。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環境,花上幾百萬上千萬的學費,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送到國外最好的學府,最后卻換來找不到魂兒的孩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毫不留情地把孩子品格建構的土壤給抹掉了。
我跟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孩子做了朋友。他20歲時曾經交過一個大他十歲的女朋友,那是一個人長期孤單尋找溫情的青春期沖動。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他很有想法,而且眼神篤定。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心目中的榜樣,正是他的父親。
為什么同樣一個孩子,自己的父親卻跟旁觀者看到了不同的秉性?或許,是老爸感受到了財富傳承的巨大壓力,就把這個恐懼無止境地給放大了。
對二代傳承的恐懼,源自對人性成長的迷失。
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要經歷三個階段:“我應,我要,我是。”早期,家常與天地倫理,往往需要以“你應”的方式呈現,以給孩子脫韁野馬的“我要”方向。孩子大多是以父母為鏡,把父母的言行舉止,化為自己的“我應”。而不時橫沖直撞的“我要”,既是在加固著“我應”,也是在召喚“我是”—那個天賦與本位契合的狀態。聰明的父母不會去禁錮孩子的“我要”,因為他們更關心孩子的“我是”。只有當父母的起心動念是把孩子的“我是”激發出來,讓“我是”當家,孩子才會呈現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
沒有人可以告訴孩子“我是”,只有他自己的天賦與良知可以告訴他什么才是“我是”。樹枝搖動樹枝,靈魂喚醒靈魂。用有靈魂的“我是”去喚醒孩子的“我是”。疏導“我要”最壞的方法,是居高臨下的“你應”;最好的方法,是啟發孩子自己去發現“我是”。
一旦悟破了這一層,人們就可以窺見“生命智慧”的一抹靈命。當一連串碰撞發生,開頭提到的那位企業家夫婦,抱著兒子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都是我們誤解了你,很少考慮你的需求。”
在所有的事情當中,激發孩子的“我是”,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的天賦與本位,去釋放自己的天性,是判別好父母的真正標準。很少人夠資格做父母。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野心、手段毫不吝嗇地加注孩子。當他們生命開始萎縮之時,這樣的沖動也就越強烈。
為了激發孩子的“我是”,父母首先需要靜下來,內觀自己,找到自己的“我是”。
王育琨, 北京 大學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專家和并購專家、地頭力管理機構創始人,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哲學家。